《岁月神偷》武汉试映 近9成观众哭红双眼


 

  催泪佳句

 

  “以为是讲江洋大盗的,没想到是这么催泪的文艺片。”昨日中午,将于4月16日上映的港产片《岁月神偷》在汉试映结束后,一位哭肿眼睛的观众如是说。

 

  确实,《岁月神偷》的片名乍一看像是商业动作片,而导演罗启锐和监制张婉婷夫妇早前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一度将电影更名为《1969太空漫游》,但最后,“在幻变的生命里,岁月,原是最大的小偷”这句点题语,让他们决定沿用“岁月神偷”这个片名。

 

  不管片名为何,科班出身的罗氏夫妇都再次证明了他们“文艺片大拿”的身份——据记者粗略统计,昨日参加试映会的观众有近9成(其中不乏男士)落泪,罗氏夫妇设计的若干处煽情点,几乎例不虚发,次次击溃观众泪腺。

 

  在“泪区”穿行 看岁月无声

 

  曾合作过《秋天的童话》、《玻璃之城》的罗氏夫妇,很清楚如何敲开观众的心门,所以他们轻车熟路地在《岁月神偷》中精制伏笔,频频煽情,并从电影中段开始发力,让观众在“泪”区穿行,煽情指数直逼《妈妈再爱我一次》。

 

  泪点一:无米之炊

 

  影片中,任达华饰演的罗爸靠经营鞋铺为生,奈何世道不好,家境贫寒。为了吃上一盒月饼,二儿子偷卖明星照攒钱,后被家人发现,父母震怒、儿子痛哭,一家四口的脸上写满对生活的无奈。

 

  泪点二:台风来袭

 

  罗爸晴日修葺屋顶,念叨“一个家最重要是有个顶”,转眼台风来袭,将罗家家什全部卷走。罗爸罗妈冒险悬在空中,用力拉住房顶,受惊的小儿子搂着母亲嚎啕大哭。这一幕预示着,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即将瓦解。

 

  泪点三:北上求医

 

  被全家人寄予厚望的大儿子罗进一被诊断出白血病,在港求医未果的罗妈带子去北京求助,临行前与罗爸告别,罗爸看着母子背影渐行渐远,潸然泪下。

 

  泪点四:婚戒被当

 

  为了给大儿子凑输血费,罗爸当掉了结婚戒指。摸着丈夫无名指上深深的痕迹,一直坚强面对儿子病情的罗妈终于崩溃。

 

  泪点五:天人永隔

 

  当罗爸罗妈以为生活有了转机时,大儿子突然离开,父母绝望痛哭,心有感应的小儿子大哭着向医院狂奔。

 

  特别推荐

 

  小儿子钟绍图大抢风头

 

  《岁月神偷》中一家四口饰演者全部获得本届香港金像奖提名。其中,小儿子的扮演者钟绍图人缘最好。电影从他的视角出发,展示残酷人生的同时不失童真,也适当弱化了时代环境。该片煽情戏大都靠钟绍图来激发渲染,小朋友的本色演出抢走三位大人不少风头。

 

  因为怀旧,所以感动

 

  等有天住上足够宽敞的大房子,你是否会记得小时候几家人挤在大杂院里吃晚饭的情景?也许很多人会忘记,也或许因为忘记,在突然触及旧日情景时,许多人都会心生感触——《岁月神偷》之所以感动港人,正是深谙此道。

 

  一遇台风就会坍塌的木屋,铁丝网围起的天台小学,屋顶掠过的飞机、冯宝宝主演的《月光杯》,还有为了中秋能吃上月饼而按月集资的“月饼会”……除去催泪的剧情,当那些往日时光突然展现在香港人眼前,谁能不被感动?纵使是内地观众,当看到各家的晚饭桌在窄巷里摆满,你喝我家一碗汤,我吃你家一口菜的场景,应该也会让你思及过往,心生感触。

 

  然而一切终究逝去。幻变的生命中,岁月原是最大的小偷,它偷走罗爸的青春,让他双鬓染白霜,偷走了罗进二的顽皮,让他记熟《木兰辞》,最终,他偷走了片中美好的化身——品学兼优的罗进一。这美好一旦失去,即便进二用他所有最珍惜的东西去换,也无法再换回。《岁月神偷》的成功,原因应与谢安琪那首《喜帖街》一样。喜帖街已成往事,而幸运的是,电影的取景地永利街逃脱了被拆迁的命运。香港人应该感谢《岁月神偷》,感谢它留下了一次怀旧和感动的机会。

 

  岁月偷不走回忆

 

  前两天,听看过《岁月神偷》的朋友说,哭得哗啦啦的,我说道:“好,我也去哗啦一下。”

 

  没想到戏语成真。在影院里,我用完了一包纸巾,幸亏身边都是抽泣声,自己并非最失态的那个。

 

  其实一开始,我笑得很开心。故事发生在深水埗,父母经营鞋铺,哥哥就读名校,顽皮机灵的弟弟笑料众多:顶着鱼缸当太空人,拿到“差差差”的成绩,还在老师身边扮鬼脸跳“恰恰恰”……

 

  渐渐地,笑声少了。1969年的香港,生活的磨难大于幸福。罗爸做3双皮鞋只卖18元,可洋警察一次就收65元保护费;买了8盒月饼打点人情,留给家人吃的只有2个;哥哥捧着金鱼送给他爱慕的芳菲,却发现她家鱼缸有一面墙那么大……十级台风袭港时,哥哥正听着电台里他为芳菲点的歌。歌播到一半,小屋被飓风掀顶,一切就此转弯。

 

  那个是父母希望、弟弟偶像的哥哥,那个刚刚体验爱情的哥哥,被查出身患血癌。面对绝症,贫寒的家庭倾尽全力,可片名寓意在此揭晓——岁月是最大的小偷,它偷走许多我们曾珍惜的人与事。

 

  如果一味煽情下去,只能是部苦情戏,好的悲剧是把美好撕碎给人看,人们却能从中看到希望。医生说已经没救了,罗妈还是抽噎着鼓励儿子:“做人,总要信,总要信。”

 

  是啊,不管生活多么难——

 

  总要信,世上有真挚不变的感情;总要信,有机会同时看到两条彩虹;总要信,岁月偷不走,那些弥足珍贵的回忆。

 

  如果生活就是电影

 

  “你哭了吗?”这是我观影后被问及频率最高的问题。其实当身在影院,耳畔传来此起彼伏的啜泣声时,我已有此预感。当朋友得知我紧锁泪腺,不禁直斥:你的心肠是铁做的么?我却不以为意,反倒怀疑起她流泪的诚意。

 

  应该说,《岁月神偷》的苦情和励志与清明时节淡淡的感伤十分契合。影片中演员的表现,不时出现的金句,以及令人伤怀的配乐旋律都可圈可点,挑战着以往港产片在人们脑海中固有的快餐消费形态。

 

  听说《岁月神偷》在港上映4天就有500万港币的票房,击败了《拆弹部队》,但说实话,或许是文化差异作祟,片中的沉重让我有说不出的别扭,难以发自内心地感动。一个故事能打动人,细节和渲染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发乎自然。《岁月神偷》显然暴露出一些刻意的成分,片中似乎很难看到阳光和希望,万千悲惨都要集于这个风雨飘摇的四口之家。即使在罗进一病重住院期间,芳菲的意外出现,也只是为更凄惨的结局做铺垫,这种目的性很强的情节设置和表现手法,让人有些无法呼吸。而最终将一切罪过指向无情的岁月,也未免显得矫情。

 

  据说,《岁月神偷》的故事是导演罗启锐的亲身经历。试想,如果生活就是一部电影,没有经过艺术加工,没有那么多巧合和转折,只在岁月洗礼中娓娓道来的话,即使不会流泪,也能更为触动人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