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国产电影大投资博高票房 越来越难

《关云长》——“叶问”加上“张麻子”,竟然赔了

 

  这年头越来越多钱砸向国产电影大片,投资纪录不断攀高;可眼下,曾经热捧大片的观众和市场似乎正在“退烧”——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多部国产大片成为“赔钱大片”。业内人士焦虑,大投资博高票房,看来难了;国产大片的投资风险,终于来了。

 

  “叶问”加上“张麻子”,竟然赔了

 

  古装、商业、大片——好几年里,这几个词构成了国产大片包赚不赔的票房攻略,比如《英雄》,比如《十面埋伏》,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于是,被市场走势搅得眼热心热的中国电影人,更加大踏步地涌上了这条道。不妨盘点一下今年下半年将要上映的新片:王家卫慢工出细活弄了8年的《一代宗师》,举10家公司之力联合投资,下本之大可想而知;徐克以3D新瓶装《新龙门客栈》的旧酒,《龙门飞甲》投资3500万美元,创下他个人导演生涯烧钱最多纪录;由老版《倩女幽魂》导演程晓东执导的《白蛇传说》,也吸进了过亿投资……

 

  然而还没等这些大片上映,市场的信号灯已经由“绿”转“黄”。上半年,投资都过亿的《关云长》《战国》,票房收入分别只有1.58亿元和8000万元——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高军告诉记者,按照目前国内制作、发行、院线的票房分成比例,这两部片子必须收获2.5亿票房才有盈利可能。同样赔了钱的大片还有新版《倩女幽魂》,2亿元投资只换得1.4亿票房。接连几发重磅炸弹都哑了炮,让很多业内人士大呼“想不通”。特别是《关云长》,“‘叶问’加上‘张麻子’的组合,不应该赔啊!”

 

  一个档期挤进五六部大片,怎么玩

 

  片源大增,多部大片挤进同一档期,竞争导致票房分流,是人们从市场角度给出的解释。年年有大片,今年特别多。同在“五一”前后,去年堪称大片的只有一部《叶问2》,以6000万投资收获了2.38亿票房;今年则是《战国》、《倩女幽魂》和《关云长》3部同类型的大制作在不到1个月里扎堆上映,互争有限的时间和空间。

 

  “一部电影的票房,与片子质量有关,又不全由片子本身决定。”高军以去年贺岁档的两部影片《赵氏孤儿》《大笑江湖》举例说明:《大笑江湖》在时光网上的得分和《战国》一样,都是5.3,但因为类型独特,在同一档期里出个冷门,结果收获了两倍于《战国》的票房,被圈里人称作“豆腐卖了肉价钱”;而《赵氏孤儿》,因为在公映时间上被《大笑江湖》抢先一天,落了个“小姐身子丫鬟命”——在高军看来,“如果不是被《大笑江湖》挡了一下,《赵氏孤儿》不可能只赚这些。”

 

  有业内人士预测,今年年末的贺岁档,大片间的相互消耗更加厉害:“听说光投资过2亿的片子就有五六部,到时候怎么玩儿?”

 

  究竟是相互消耗,还是审美疲劳

 

  然而,仅凭“相互消耗”几个字,并不足以解释大片在今年遭受的票房冷遇,换个角度看,这更像是观众们在用脚表达自己这些年累积的对于国产大片的习惯性失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票房收入在不断上升,但国产商业大片的总体吸引力却在下降,思想主题肤浅、人物形象单薄、叙事不合逻辑等等,已经成为它们留给观众的固定印象。

 

  复旦大学教授周斌指出,在中国电影界的一部分人看来,大片主要靠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取胜,故而创作时注重营造视听奇观、展示豪华场面,同时汇集尽可能多的明星;而对影片的叙事和内涵掉以轻心,对情节的粗糙、细节的失真和人物的单薄不以为意,由此造成了各种缺陷和问题。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也分析说,随着热钱大量涌入电影行业,国产大片越来越不差钱,其缺陷也被不断放大,“题材大量重复、大明星空洞的串场表演以及缺乏新意让人感觉乏味的大场面,使得大片彼此雷同,而且拼凑商业元素的痕迹非常明显。观众其实看得分明,大片越来越像是一个个做出来的大秀场,其中的爆发点都是人为设置的,而不是来自于叙事。”

 

  对于这样的大片,有观众给出了形象的比喻:年画电影。它们占用了大量放映资源,好像“一枝黄”那般侵吞着其他电影的生存空间,造成了国产影片单调的生态环境。刚刚结束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创下235场以上的满座纪录,反映出的,恰恰是观众在大片轰炸下对电影多样化和高品质的饥渴。

 

  如此看来,大片投资走进风险区,未必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