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高智商电影”拉开虐心脑力大赛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2012)海报(中国) #01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文版海报

 

  最近,双侠争霸大银幕。《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因为诺兰、贝尔的魅力和“高谭市”的黑色政治内幕,被影迷定义为高智商犯罪片;而《超凡蜘蛛侠》尽管也在人性探讨上下了一番功夫,却仍然难脱“正义拯救世界”的“低智商”英雄片模式。有网友戏称:“高富帅靠科技,吊丝才靠变异,蜘蛛侠更是名副其实的吊丝”。一时间,电视剧“鄙视链”悄悄延伸到了电影的阵地。

 

  所谓的“高智商电影”,说白了就是搞脑子。和一般爆米花电影看看片子聊聊天的情况不同的是,进入一部高智商电影的瞬间,创作者就会用某个巨大的悬念启动开关按键,将观众的大脑推向解谜的跑步机——必须全程保持和电影同步的高速运转,不能有丝毫懈怠。

 

  有人总结过史上必看的50部高智商电影,也有人把这个数字进一步挑剔到15、10…能够在这些榜单中一个不落接连上榜的,可算是公认的“高智商”典范了——《电锯惊魂》、《盗梦空间》《记忆碎片》《致命ID》《搏击俱乐部》《恐怖游轮》《死亡幻觉》《万能钥匙》《穆赫兰道》《禁闭岛》……无一例外,都曾狠狠消耗过观众的脑细胞。

 

  搞脑子的电影,常常被归类为悬疑片,少不了要有个巨大的谜团。“谜团”是这类电影的心脏,不过,也仅仅是心脏。

 

  不能说的秘密

 

  最初级的高智商电影单凭一个“核心诡计”就能勇闯天下,譬如《电锯惊魂》系列。导演詹姆斯·温在2004年发明的这个“死亡游戏”,在“Let’s play a game”的号召声中启幕,一直玩了7年才告厌倦。如此这般的“密室逃生”伎俩其实并不新鲜,《九人禁闭室》和《终极面试》里也有类似的桥段。这一类型有它特定的模式:他人即地狱,幕后有黑手。《电锯惊魂》延续了主角自相残杀与阴谋论的故事内核,但在关键部分添加了全新的创意,以至于结果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时,仍然叫观众惊掉了下巴。

 

  同样仗剑走天下的还有安东尼·霍普金斯的《破绽》和迈克尔·凯恩的《完美无瑕》。在关键证据将谜团点破之前,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天衣无缝,像电影里霍普金斯那架精密的道具:金属小球在螺旋形的铁架里滚下又滚上,毫无漏洞。设下这种局的成败关键就在于,如何将秘密守到曲终人散,叫人发出“原来如此”而非“果然如此”的感叹。

 

  诡计发展到极致就成了阴谋论——时下很流行的一句话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而世界上最大的一盘棋,对地球公民而言,必然是“人类”本身。最近,《普罗米修斯》正在“双侠”的夹缝中苦苦追索人类真正的起源和造物之主。这样的尝试如今看来已经不太新鲜,但1999年,当《黑客帝国》携带着全宇宙阴谋论横空出世的时候,我们是被狠狠震慑过一下的。

 

  看似正常运转的现实世界,原来只是建立在程序和代码基础上的巨大障眼法——这个假设在13年前计算机第一次全球普及时降临,是那么地生逢其时,充分满足了我们对现实世界阴谋论式的怀疑。

 

  有多少重人格可以分裂

 

  这年头,电影末尾要是没那么几下逆转,简直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悬疑片”。就算是前阵子那么那么烂的《笔仙惊魂》,到末了都要来个逆转:你刚才看到的都是表象,真相其实是……悬疑片以耍人为乐,手段越是高明,观众越乐意被耍。像魂飞魄散的紫霞仙子,哀叹一声:“我猜着了这开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然后飘飘欲仙地迎风流泪。

 

  摸熟了观众心理的电影人无疑乐于满足如此期待,大量犯罪悬疑片都会“最后来那么一下”——罗伯特·奥特曼的《幕后玩家》、伍迪·艾伦的《赛末点》、安东尼·沙弗编剧的《足迹》——最后这位几乎把138分钟的片长演进成无限逆转,转了又转,台词奇多无比,絮叨半天,也不怕观众头晕。

 

  “逆转”其实是一种“罗生门”式的双重叙述,既要惊世骇俗,又得说得通,难度不小。最简便的做法,要么诉诸幻觉,要么归结于“主角其实是小说家创作的人物”,或者还有一条聪明的捷径——“人格分裂”——有心理学理论作为依托,又能随时变出一个原本不存在的人出来用全新视角解释一切,“人格分裂”实在是悬疑片里太好用的道具。使出这个法宝的《记忆碎片》《禁闭岛》《致命ID》纷纷荣登“高智商电影”排行榜,让更多后来者从它们的成功里看到了希望。

 

  只是一旦被用滥,“人格分裂”几乎也成为衡量烂片的标准之一。遇到不能自圆其说的,就诉诸鬼怪;不能凭空变出鬼怪的,又诉诸精神分裂——胆敢这样耍无赖的主创无一例外受到诟病。有些质素不错的悬疑片,更因此“躺枪”:2007年的美国电影《旧日噩梦》,从导演到主演都名不见经传,影片末尾接连三次逆转,第一次逆转就是精神分裂,看片时不知有多少观众(如我)立刻开始骂街,直到第二次、第三次再逆转,才平复下来,懂得接受这部电影的妙处。

 

  在这多少轮逆转、分裂出多少重人格都难令人满足的时代,有时候还真是:不到字幕全黑,黑到再也不会有片尾彩蛋出现之时,才好放下一颗心,去分判哪部是神作,哪部是烂片。

 

  伤脑筋的几何题

 

  如果说“逆转”是Z字型的走线,那么像《恐怖游轮》这样的无限规则循环路线,简直就是个封闭的几何图形,正如影片的原名:Triangle,三角形。逻辑上严谨的几何结构是此类影片最大的亮点。《恐怖游轮》既有内部的“三个杰西一次循环”,又有外部更大的一层嵌套,从结构而言堪称完美。

 

  可能名叫“克里斯多夫”的导演都是数学高手吧。《恐怖游轮》是英国导演克里斯多夫·史密斯的作品;另一位美国的克里斯多夫·诺兰,说起来更是赫赫有名。他的《记忆碎片》是电影学院讲电影结构时的教科书——倒叙复顺序、黑白复彩色,人格分裂不分裂在这里其实是次要的,弄懂结构才是真本事。也唯独只有弄懂,才能体会那庞杂凌乱的一堆线索背后,其实有着最为严谨的编织系统。

 

  和《记忆碎片》乃至《致命魔术》的精妙相比,诺兰2010年的新作《盗梦空间》反倒没有那么神乎其神。一方面,导演的名声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担得起“神化”的吹捧;另一方面,《盗梦空间》制作够精良演员够大牌,这些都是《盗》片成绩斐然的原因。但事实上,梦境与梦境之间“多重嵌套”的模式,在影片亦步亦趋、巨细靡遗的解释下,已经直白到没有什么嚼头,可供争议的东西也极少。片尾那颗旋转的陀螺显然是凭空再造个悬念,为加而加的痕迹太重,更显得画蛇添足。就连“盗梦师”这个点子,也不全然是诺兰原创,而是来自前不久逝世的日本动画导演今敏旧作《红辣椒》(又名《盗梦侦探》)。

下一页

劳驾霍金助阵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