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迅《The Key》:符号式唱片 不是办法的办法

陈奕迅粤语新碟《The Key》。

陈奕迅粤语新碟《The Key》。 >>>>[点.击.试.听] 

网易云音乐官方下载地址

(文/Sean)不必过分地苛责,也就无需一味地赞美。大概这才是近年听陈奕迅的真切感受,新大碟《The Key》用模糊的面目和抽象的图案作封面,提出了一些广阔的问题,这样描述起来似乎不像是流行歌曲。可《The Key》绝对有平实的内核,大概证明了歌手在歌唱上的追求再次进入新的局面,却也不得不让听众陷入一种两难的状态,时至今日陈奕迅已经是符号式的偶像,而《The Key》恰好就是那么符号式的大碟,最动听的可能被尽皆忽略。

收录八首歌曲,当然是大碟,只不过六七十年代的唱片遗风,到了数字化的今天就得加上个“迷你”来修饰。任何通往陈奕迅的道路,都要经过如此类似的修饰。符号式的陈奕迅,好像是活在杂志字里行间,活在网路上的一张张照片里,活在拥趸骄傲或激烈的语言里,万幸他也还活在自己的每一首歌之中。被过度消费,过度谈论,似乎也唯有从另外的角度,暧昧地表达自己。上张大碟《3mm》几乎用散文一样的笔法,搭着小说般的架子,穷举乱象,像极了厚着脸皮的嬉笑怒骂。《The Key》则退回平静饱满的状态,懒懒散散似是闲谈,要给出一些答案。

大碟继续找来新艺宝九十年代中坚梁荣骏及C. Y. Kong主持,却大有摇身一变的架势。两人早已先后根据时令的思路为陈奕迅打造过多首金曲,这次换用传统技法,以旋律和唱腔先行。不再一味追求元素新颖,先搭建起歌曲的自身宇宙再说。这样的布局和听觉,自然免不了会让人想起九十年代的高产艺人们。也正是这些弦乐和简单的电子音效,营造出一些妖冶的气氛,似乎是环球时期的张国荣和王菲中期想要经营的情绪。相较歌手近几年努力在编曲与制作方向上的进取,这样的变化可大可小,对因为形式和仪式感爱上陈奕迅的歌迷来讲,The Key是一次返祖现象,大概从此被他们放入“不过如此”的文件夹,很久之后才拿出来再回味。

但这张专辑的内核却有相当部分是速食或者经不起推敲的。陈奕迅的专辑当然是想平心静气地讨论一些话题,但原本应该更抽象的问题,还是因为创作人的眼界有了高下之分。说到眼界,林夕的回归极为重要。尽管《一丝不挂》和《六月飞霜》还那么历历在目。但抛开说教,林夕的眼界终究还是高。他无需评论,不必苦口婆心,只要描绘,就足以动人。因此简简单单的《任我行》看似无喜无悲,实际内里天高海阔,演唱者需要做一个有故事的人。暧昧痴缠的《斯德哥尔摩情人》和《失忆蝴蝶》尽管意象并不新鲜,却也正常发挥,几乎是二人在《不如不见》后的最精彩合作。林夕选择了最普遍也最永恒的命题,与其说是解答,不如说是慰藉。至于陈奕迅,他早就不屑制造时光机,要用更沙哑的声带创造更伟大发明。只是《The Key》并不是办法,不如只看做途中的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