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蒂安?陆帕最新戏剧作品《英雄广场》

2016年5月3日 至 2016年5月4日 ,里斯蒂安•陆帕最新戏剧作品《英雄广场》在 天津大剧院 精彩上演。

基本信息

2016.05.03 - 2016.05.04

天津大剧院-歌剧厅

以演出现场为准

以场馆规定为准

演出详情

主创团队

导演  克里斯蒂安·陆帕

原著  托马斯·伯恩哈德

舞美设计  克里斯蒂安·陆帕

服装设计  彼得·斯基巴

音乐  博古米尔·米萨拉

灯光设计  克里斯蒂安·陆帕

视频/联合创作  卢卡斯·特瓦科夫斯基

助理导演  吉耶德雷·克里奥孔特 亚当·祖恩茨克

演出  立陶宛国家剧院

演员

罗伯特·舒斯特教授,已故的约瑟夫·舒斯特教授的兄弟--瓦伦蒂纳斯·马萨拉基斯

安娜,约瑟夫·舒斯特教授的女儿--维克托利亚·库德伊特

奥尔嘉,约瑟夫·舒斯特教授的女儿--埃格尔·米库利昂伊特

卢卡斯, 约瑟夫·舒斯特教授的儿子--阿鲁纳斯·萨卡劳斯塔斯

齐特尔女士,约瑟夫·舒斯特教授的管家--埃格尔·加布雷纳特

赫尔塔,约瑟夫·舒斯特教授家的女仆--罗萨·萨莫伊特、托马·瓦斯克维丘特

黑德维希,教授夫人、约瑟夫·舒斯特教授的妻子--多洛雷萨·卡扎格伊特

利比希教授,一位同事--维伊陶塔斯·鲁马萨斯

利比希教授夫人--内林加·布罗塔特

兰道尔先生,一位崇拜者--阿鲁纳斯·萨马利斯

*具体信息以现场演出为准  

【剧情简介】

1938年3月15日,在英雄广场--维也纳的主广场上,阿道夫·希特勒公开宣布了"联合奥地利",由德国吞并奥地利。五十年后,在英雄广场旁的一个公寓里,舒斯特一家举行了一场聚会。舒斯特教授,一个思想家、哲学家,他为了逃离纳粹离开奥地利前往牛津,在60年代,被维也纳市长要求返回他的大学。然而,回到维也纳,在他看来没有其他出路,只有自杀。因为当时奥地利的状况简直"比50年代更加糟糕"。约瑟夫·舒斯特的命运在这场政治戏剧上明显表现了当时奥地利的政治、道德和精神上的情形。伯恩哈德的语句充满了诗意与韵律,这被标记为他的特有形式。也就是,一个精细判断的夸大叙述。艺术夸张是伯恩哈德揭示当代具体形式图画的手段,这也让观众哭笑并进。

伯恩哈德选择了他最喜欢的切入方式去开场:主角的死亡和对于细节引导逐步进行的调查。主角在演出的最开始时就死了,像他往常的剧一样,死便是自杀。这打开了一个充满了神秘迹象的玄妙空间,这时死者的家人被迫去质疑他们。在"英雄广场"这个剧中,夸张形式被充分利用。

拥有着犹太血统的学者逃离纳粹的占领在英国度过若干年后返回自己的本土。家乡变成了一个"死亡之地"。我们坠入一个精神上备受诅咒的王国,毁灭了同情。生活着的如此境地的社会是精神的变异。舒斯特教授的自杀便成了对于真相的揭示,点亮了曾经本不可能产生的想法,吟出了曾经本不可能表达的词句。往日的伤疤被一次又一次的重新掀开,这个地方无可挽回的输给了人类。社会的畸形孕育了可怕的犯罪;无法返回去根除自己,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与家乡。这是无人根治的腐朽,从而导致人类灵魂与社会进程的难解变化。

舒斯特的死是对于可怖怪兽面孔的揭露,人类的纹理在这里没有痕迹;这个地方的特点是麻木,仅是假装为有生命的。人类文明的面具,使其可以藏在后面并创造对于成熟怜悯的欺骗。然而,这被称为人性的词汇是如死亡一般的新词……

【导演简介】

克里斯蒂安·陆帕,1943年出生于波兰,经历物理、美术、电影与剧场等不同领域的学习与训练,以独特的作品风格,被誉为欧陆剧场界的巨人,是欧洲戏剧奖得主。他长期导演俄语及德语系剧作或小说,并多次制作长时间的大河剧场作品,譬如《马耳他》(连演三晚)、《假面·玛丽莲》等。

导演陆帕是波兰剧坛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三位导演之一。与康托、格洛托夫斯基齐名的他,其剧场特点亦是关于时间的处理,他让时间成为剧场的角色,在空间中任意延长、压缩、停顿,而时间的进退处理,是为了让出空间,表现角色的人性部分,并用演员的写实性,来更挖掘人物更深层的真实。

2014-2015年,由陆帕导演的《假面·玛丽莲》和《伐木》登陆天津大剧院,参加曹禺国际戏剧节暨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演出吸引许多北京戏剧相关从业人员特意前来欣赏学习。波兰艺术家以巧妙的构作与精湛的演技,有力诠释了"最好的戏长什么样"。

《假面·玛丽莲》的中国引荐人、"大导"林兆华在首演结束后就对陆帕发出了"再来"的邀请,并拉钩保证。面对大导的诚挚邀约,陆帕也欣然同意。他说,办大师工作坊也好,带更多戏来演也罢,希望能与中国的戏剧同行及普通观众有更愉快的交流。"这将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剧院简介】

立陶宛国家剧院的历史开始于1940年10月6日,荷兰剧作家赫尔曼·海厄曼斯的作品《希望》在当时的维尔纽斯市国家剧院上演。这出戏的主视觉--个普通渔民的船,如今已成为成为国家剧院的徽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1947年剧院一直作为维尔纽斯城市市剧院经营,称为维尔纽斯国家剧院。剧院在1947年-1955年被称为立陶宛国家剧院,直到1998年改称立陶宛国家学术剧院。自1998 年8月3日以来它一直被称为立陶宛国家剧院。剧院自1951年搬迁至Gedimino大道4号。1981年,剧院完成了重建工作。最后可以容纳660名观众的大剧场开始投入使用,156座的小剧场也在几年之后启用。

位于剧院入口处的雕塑作品《三缪斯》(由雕塑家Stanislovas Kuzma创作)已经成为立陶宛国家剧院的标志。戏剧 (卡拉培)、 喜剧(塔利亚)和悲剧 (梅耳珀弭妮)缪斯女神是剧院节目的广泛和多样性的守护神。另一尊雕塑《源泉》被用来装饰大厅,象征着剧院理念和发展历程:珍惜传统,同时对创新和变化保持积极和开放的态度。

立陶宛国家剧院的剧目囊括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流派;其剧目包括古典、现代和立陶宛编剧作品。剧目策划和创排迎合了不同类别观众的欣赏水品,以及剧院的发展目标和艺术宗旨。艺术委员会每两年会参与以此剧院节目的制定。剧院力求为不同的艺术家提供创作空间,与经验丰富、闻名世界的以及当下活跃的青年导演、舞美设计师和作曲家委约合作。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导演经常获邀与立陶宛国家剧院合作创作戏剧作品。

立陶宛国家剧院经常与其他城市的剧院合作,同时也在立陶宛其他城市演出,并活跃于国内外的各大戏剧节。剧院也接待其他立陶宛及国外剧团的演出。2001年,立陶宛国家剧院成为欧洲剧院公约的成员,并协助发展国际间的合作及参与多个项目。

自从2005年,立陶宛国家剧院已经组织了国家戏剧节"Versm"(源泉)以此促进立陶宛戏剧作法,并提高国内戏剧专业人士及公众编写剧本的利益。

相关领域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