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孩子乐队"大河之上"系列专场音乐会成都站

2014年9月6日 ,野孩子乐队"大河之上"系列专场音乐会成都站在 SHE SAYS 西婵国际剧场(成都市水碾河路48号) 精彩上演。

基本信息

2014.09.06

SHE SAYS 西婵国际剧场(成都市水碾河路48号)

以现场为准

提前两小时左右入场(以场馆规定为准)

演出详情

野孩子乐队“大河之上”系列专场音乐会中秋起航

野孩子乐队来自西北黄土地,是黄河的忠诚孩子。将近二十年来,他们积蓄着深刻的人生体悟,迸发出凌厉的艺术才华,满溢着对音乐的炙热情怀,创作和演绎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民谣作品,是公认足以确立中国新民谣高度和标准的一支乐队。他们以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严谨的创作态度,曾为席卷全国的新民谣热潮铺下根基,时至今日亦为中国新音乐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一路血脉。

野孩子乐队

野孩子乐队的音乐取材于西北民间,信天游、花儿、秦腔、维族民歌等形式都流淌在他们的音乐里。以循环、不规则的节奏为基础,丰富而宽广的多声部人声合唱,正如同黄河流域土地上的劳动号子,牵引着人们精神与肉体的最大力量。在历经了主唱小索不幸患病离世和多次解散与重组,乐队如今补充加入了年轻乐手马雪松,与张佺、张玮玮、郭龙组成了四人固定阵容,集体定居大理。貌似闲云野鹤,实际上依旧是音乐的苦行僧,他们的排练方法几乎“在中国独一无二”:一周六天,一天四个小时,不发生自然灾害、政治变动的情况下就不会停止。野孩子严谨到近乎洁癖的音乐语言和台风,也正是来自于平常的自律。作为与宣扬城市文明背道而驰的音乐人,他们更希望用音乐把时代引回到劳动的韵律之中,在那里日晒雨淋,变得健康。

乐队介绍

张佺

出生于甘肃兰州,童年和少年时代在甘肃和青海的农村度过,深受西北民间音乐的影响。曾做过长途汽车售票员、油漆工、歌舞厅乐队乐手。1995年创建野孩子乐队 ,现居云南,自1995年开始创作和整理改编了大量民谣民歌曲目,包括早期野孩子广为传唱的《黄河谣》、《生活在地下》、《早知道》、《眼望着北方》,以及近年来创作改编的《水车》、《刮地风》、《硕鼠》

马雪松

生于西北,长于北京。混迹尘嚣多年,蹉跎岁月无数。是爱音乐不求甚精,爱弹琴不求甚解。2011年开始尝试创作。作品《一个人的舞蹈》、《九十九支歌》等,2013年加入野孩子乐队。自2013年起,同样有着在西北生活经历的张佺和马雪松,经过一年的排练磨合,成为一个逐渐成熟的民谣组合。2013年7月,两人以“重返大理国”为主题在大理和丽江进行了系列民谣专场演出。2014年5月,在江苏浙江两地的“重返大理国-江南行”系列巡演,是他们作为民谣组合第一次音乐旅行的开始。

6月2日,受树音乐邀请参加了北京后山艺术空间举办的“首届艾草民谣音乐节”,并在端午节当天作为压轴艺人做了“重返大理国民谣音乐会”专场演出。

张佺&马雪松现在同为野孩子乐队成员。二人作为独立的民谣组合,他们有着不同于野孩子乐队的音乐线路和现场呈现方式。出于对原声乐器的偏爱,他们在现场主要使用冬不拉、单面鼓、口弦等民间乐器,默契的人声合唱也是他们音乐现场的主要的特征。

野孩子乐队

张玮玮

1970年代出生于甘肃省白银市,一个已因资源的枯竭而没落,但又充满了魔幻色彩的工业城市,1990年代中后期,在这座城市的舞会上,他与发小郭龙开始了他们的乐手生涯。

1998年,张玮玮来到北京,并作为手风琴手加入兰州民谣传奇乐队“野孩子”,并参与了野孩子乐队《In The Loft》《上海ARK》两张现场专辑的录制。

随后,他又先后加入了左小祖咒、万晓利的乐队,并加入了哈萨克民谣时期的传奇乐队IZ,他也参与了以上歌手和乐队的无数演出和不少经典专辑。

野孩子乐队

张玮玮是一位全能乐手,不止是他的看家乐器手风琴,对吉他、键盘、冬不拉,他亦是样样精通。在与著名戏剧导演孟京辉的合作中,他亦展示了自己的跨界天赋,曾创作音乐剧《三个橘子的爱情》的音乐,并参与2008版《恋爱的犀牛》数百场的现场配乐演出。在十多年的乐手生涯里,他从众多优秀音乐家那里汲取了养分,2006年,他不再满足于仅仅单纯地以器乐语言来表达自己,开始与郭龙一起以“张玮玮&郭龙”的名号在民谣江湖游走,并写出第一批作品,以唱作人的身份开口唱自己的歌。并先后推出《你等着我回来》(现场专辑,网络发行)和《白银饭店》。作为他首张正式个人创作大碟,《白银饭店》广受欢迎,销量已破8000张。  

野孩子乐队

张玮玮的《米店》 、《花瓶》(尹丽川的诗)等作品已经成为中国民谣的经典之作。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乡愁、成长、爱情,但他不只是一个老派抒情高手,其戏谑幽默的一面也造就了他的舞台魅力。同时,作为一个新疆民族音乐和西北民歌的热爱者,他也将尝试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

2010年张玮玮与郭龙重归野孩子乐队,并于2012年随乐队迁居云南。

相关领域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