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其乐秋演月-话剧《离婚》

2013年10月25日 至 2013年10月27日 ,芭其乐秋演月-话剧《离婚》在 中华世纪坛 精彩上演。

基本信息

2013.10.25 - 2013.10.27

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剧场

暂无

可提前60分钟入场

演出详情

明戏坊戏剧工作室、北京本末国际文化艺术中心  联合出品  话剧《离婚》

——1933年的中国式离婚

——有时一天走了三步,第二天又退了六步。

——现实的荒诞与荒诞的现实。

——感觉有些恍惚。

——2013年……且看两个男人如何离婚……

不管结婚时有多么的真心诚意,一到离婚的时候,人们都会感慨于婚姻的荒唐。有些恍惚……

总 策 划:关纪新、王庆泉

文学顾问:舒乙、舒济

艺术顾问:斯琴高娃

原著:老舍

剧本改编:方旭、郭奕雯

导演:明戏坊 集体创作

监制:张兴博、富垚

制作人:崔文嵚

主演:方旭、郭笑/孙一明

现场音乐:冯满天、高建民

舞美设计:马超

灯光设计:方义、郇强

音效设计:周天纵

服装设计:侯云怡

服装道具管理:刘显萍

执行制作/舞台监督:朱伯男

宣传统筹:阿笨

平面设计:李颖

后勤:老浓

网络推广:蘑小菇、曼尘

战略合作:中航博瑞(北京)文化有限公司

鸣谢:中国老舍研究会、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老舍纪念馆、良友文化基金会、3时服饰、惠亮国学

剧情简介

该剧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同名长篇小说《离婚》,是老舍先生自己相当偏爱的作品作之一。

《离婚》以老舍式的幽默及浓厚的京味儿语言展现了一出市井人家含泪带笑的人生悲剧。作品以当时北平财政所小职员老李等一伙人被卷入“离婚”风潮的故事为线索,正派的或不那么正派的,有文化的或没什么文化的,都在走马灯似的闹离婚,从而透视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市民阶层面对新式文明进退两难的尴尬与可悲。那时候,离婚一套新方式刚进入我们这个东方古国不久,被它的折光照亮一角的某些旧式家庭,一时不免躁动起来。但是,在当时的畸型社会中,此类故事无论起初有多么“悲壮”,发展到后来,也都免不了要染上几分闹剧色彩,顾面子、妥协、懦弱、折中、息事宁人、自欺自足、敷衍凑合,这些市民阶层的庸常哲学阻碍了他们的理性抉择。结果大家闹了个够,谁也没有离成婚,最终草草收场。

自这部小说起,我建立了自己的文字风格……在写《离婚》时,我决定抛弃陈腐的文言文,而尽量用接近生活的语言来表达……我希望用一般平民百姓的语言去创造一种新的美感……我在《离婚》中所用的语言是第一个,也可能是最好的,文字简洁清新的典范。 ——老舍

编导的话

离婚不仅限于男女间的纷争,从宽泛的意义上讲,在于人们内心的挣扎,传统与变革、真实与虚幻、理想与现实,在各种争斗中人不断被挤压和扭曲,故此“恍惚”成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精神状态。“我恍惚了!”便成为此次改编最重要的关键词。舞美设计、音乐设计、人物设计都将以此为核心,在恍惚挣扎中把含泪的笑呈现在舞台上,最大限度的保留原著的文学特质,将老舍式幽默发挥到淋漓尽致,强调戏剧的扮演感和游戏感,演员在不同人物之间转换以及与观众之间的直接交流使该戏从整体气质上更加自由和开放。此外,京味儿是该剧另一特质,从表演上追求原汁原味的京腔京韵,希望能够挽留那即将失去的味道。

演出机构:明戏坊戏剧工作室

“明戏坊”是由著名影视剧演员、戏剧编导方旭发起创办的民间戏剧团体。光明是智慧的象征,取“明”字光明温暖之意,诣在以戏剧的方式思考和探讨智慧生活的大主题。“明戏坊”演出作品灵感多取自中国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学等领域,呈现形式丰富新颖,具有时代气息。自2011年起“明戏坊”推出了一系列老舍小说改编的舞台剧作品——《我这一辈子》《猫城记》《离婚》等,受到戏剧界、文化界及广大观众的一致推崇,常演常新,渐成经典。此外,《庄谁是谁》《看茶》《禅谁是谁》等作品,也以独特的视角拓宽了舞台剧的题材,为观众展示了古典文本现代化呈现的全新可能。

世事不明戏中明,明时戏戏有真情。

假戏还需作真看,无上妙义在戏庭。

芭其乐秋演月-话剧《离婚》敬请期待!

相关领域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