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恰图良弦乐四重奏

2014年6月8日 ,哈恰图良弦乐四重奏在 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 精彩上演。

基本信息

2014.06.08

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大剧场

暂无

演出详情

一. 乐队简介

哈恰图良弦乐四重奏于1982年在洛杉矶成立。发起于加利佛尼亚州洛杉矶大学音乐学院,是一个演奏和学术氛围很浓的室内乐团。成立30余年来,共演出500余场,是全世界室内乐四重奏的常青树。哈恰图良弦乐四重奏曾在世界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纽约时报这样评价他们:哈恰图良以非凡的理解和演绎,让乐曲富有生命!

哈恰图良四重奏经常会在洛杉矶的KFAC古典音乐电台听到,他们花了一年的时间录下了所有海顿的旋乐四重奏。被著名的GRAMMY格莱美奖提名。哈恰图良四重奏不光从事演出,他们也重试教育。在世界各地都讲大课。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等。同时,他们各自也都在各自的学院任职专业教授。

二. 主演简介

一提琴:Ava Sharp

Ava Sharp 20岁获得全额奖学金到美国南加洲大学进修。之后接连两年又获得全额奖学金参加德国 Schleswig-Holstein夏令营。Mrs. Sharp不光是积极的室内乐演员、交响乐演员,也是教育学家。

二提琴:Joe Ketendjian

Joe Ketendjian 是哈恰图良四重奏创始人之一。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涉足音乐。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时,他是著名小提琴演奏家Jean Ter-Merguerian的学生。毕业之后,在Aram Shamshian的专业指导下,他又继续在埃里温的科米塔斯音乐学院继续学习。1975 年他移居美国纽约,在J. Fuchs, R. Ricci, F. Galimir和D. De Lay的指导下,他在著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深造,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他以独奏的形式荣登各大舞台,也曾在纽约、 波士顿、 新泽西以及在南美和中国其他城市的室内乐音乐会中担任第一小提琴手。他作为哈恰图良四重奏的成员,在向美国观众介绍亚美尼亚作曲家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Joe Ketendjian是太平洋交响乐团的常任成员之一,同时也是洛杉矶加州州立大学的小提琴教授。

中提琴:Harry Shirinian

Harry Shirinian也是哈恰图良弦乐四重奏创始人之一。Mr.Shirinia 现是加洲大学音乐学院的中提琴教授。他从埃尔梅尼亚的音乐学院毕业后。在honolulu大学进修。Mr Shirinia 也是一个积极的好莱坞电影配音演员。他已配了不下500 多部电影。

大提琴:Stanley Sharp

Stanley Sharp的大提琴生涯是受到了作为音乐教师的父亲的激励。纽约著名茱莉亚音乐学院曾接收他来校学习。Stanley婉拒后,在John Ehrlich的指导下学习了四年,而John自己则是知名大提琴家Pablo Casals的学生。后来,Stanley应著名大提琴家Lynn Harrell的邀请,来到南加州大学进行试演,之后他获得了哈维—埃里克森全额奖学金。此后不久,Harrell先生邀请Stanley来到南加州大学做他的助教。其他著名大提琴家包括:Ron Leonard、 Zara Nelsova和Raya Garbousova都曾与Stanley同窗。

他在南加州大学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出色的完成了助教工作,随后他作为演讲嘉宾、老师和表演家在其他几所大学登台授教,例如,北京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克莱顿大学、内布拉斯加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和奥马哈音乐学院。

Stanley在南加州的阿兹塞大学任教超过八年。那时,他也是阿兹塞钢琴四重奏乐队的大提琴家,他们曾一起在美国及国外进行多场演出。在所有这些活动中,Stanley成为科尔伯恩表演艺术学院的全职教员,并留校任教十多年。

他在众多大提琴比赛中稳摘桂冠,包括全国大提琴大会,全美弦乐教师协会,全国音乐教师协会和国家中西部交响乐独奏家协会,并且在美国已同很多乐团一起受邀表演独奏。

他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大提琴家,曾参与过许多交响乐组织:洛杉矶爱乐乐团、好莱坞露天剧场乐团、太平洋交响乐团、新西交响乐团、圣巴巴拉交响乐团和太平洋歌剧院,与其一起参加的还有很多著名指挥家,包括西蒙·拉特尔,约翰·威廉姆斯,尤里·特米尔卡诺夫,等等。众多好莱坞电影的原声都是录用的Stanley演奏的乐曲。

他的学生已被美国和国外的很多知名大学或音乐学校所接收,很多人还获得了全额奖学金。他们在美国和欧洲已经赢得了不计其数的比赛。

三. 节目单

上半场

《F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作品第18号之一-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String Quartet No.1 in F Major Op.18-1-Ludwig van Beethoven

下半场

《D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亚历山大· 鲍罗丁

String Quartet NO.2 in D Major-Alexander Borodin

《二泉映月》-华彦钧

The Moon Over a Fountain-Yanjun Hua

四. 作品介绍

1. 《F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作品第18号之一

1.1. 关于贝多芬以及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的一生共创作16首弦乐四重奏作品,可以分早期、中期和晚期三部分。写于1800年的作品18号的六首通常称为早期四重奏,作品18第一首的慢板素有“罗米欧与朱丽叶”之称。早期作品18号结构形式是接近莫扎特的四重奏,皆为四乐章,中间两乐章一为慢板,一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

“当我站远了一些,乐器和人声的高音我就听不见了”,这是当时贝多芬写给他的朋友维格莱信中的话。很难想象,已经开始受到耳聋折磨的贝多芬,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写作四重奏,在1798至1800年间就一口气写下了被编号为作品18号的六部。

第一首《F大调弦乐四重奏》(Op.18之一),这首在出版时被列为第一首,其实它是在列为第三首的D大调之后写的,并写于1799年。

弦乐四重奏这一艺术形式,是由贝多芬的老师海顿以及在创作上曾给予贝多芬很大影响的莫扎特开创并形成的。贝多芬的十六部弦乐四重奏中几乎每一部都有鲜明的特点,成为弦乐四重奏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弦乐四重奏的发展史中成为前继海顿,莫扎特,又对后世作曲家有极大影响的里程碑。今天只要翻开任何一张弦乐四重奏音乐会节目单,几乎很少有不包括贝多芬的作品的。世界各种国际弦乐四重奏比赛,如英国伦敦比赛,意大利波契亚尼大赛,加拿大的“班夫”比赛,澳大利亚墨尔本比赛都是将贝多芬的中后期作品列为决赛曲目,而日本大阪和德国慕尼黑的室内乐比赛更是规定,三轮比赛每轮必须演奏一首不同时期的贝多芬作品。显然,贝多芬四重奏已经成为演奏家的试金石,专业四重奏组要在舞台上站住脚就看演奏贝多芬的水平了。

1.2. 关于《F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

《F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1 in F Major Op.18-1是Op.18全部六首作品中第二完成的,也是六首中唯一一首经过改写的,大约完稿于1799年6月前。贝多芬在1800年进行修改,加入了伴奏部的自由独奏处理,加强了大提琴表现的个性化。作品题献给罗布科维茨(Lobkowitz, 1772-1816)侯爵。

全曲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精神抖擞的快板,F大调,3/4拍,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似乎是突然跳出,最初两小节是紧密配合全曲的基本动机。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的宁静的第二主题以C大调出现。发展部专致于第一主题发展,再现部中.则第二主题也以F大调再现,整个乐章一直围绕基本动机而有机地展开。

第二乐章,亲切而热情的慢板,d小调,9/8拍。据说这个乐章作成后,贝多芬曾询问他的朋友阿曼达印象,阿曼达认为这是一对恋人离别的情景。贝多芬说,我想象的是罗密欧和朱丽叶合葬在一起的景象。

第三乐章,谐谑曲,甚快板,F大调,3/4拍,三部曲式。这一乐章脱离出第二乐章的幽静,多少有些灰暗的气氛,是一首色调明朗的谐谐谑。其中多精彩的装饰音,并屡屡演奏跳跃动机,与第二乐章纤细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第四乐章,快板,F大调,2/4拍,以主题开展代替第一主题的回旋奏鸣曲式。回旋主题一度又一度地出现,其间表现各种变化,在风格上有些类似于海顿。

其中,第一乐章的主题是典型的贝多芬动机式的,据资料表明,贝多芬在他1798至1799年的笔记本中有整整五页记下了这一类极为短小的动机,在1800年的笔记本中又有十一页写满了这类动机的各种变化的可能,人们在其中找到了这首四重奏的主题,使人们很容易联想起《第五交响曲》的命运主题来,所不同的是这个集中而有力的主题是由四件乐器齐奏所介绍出来的,接下来略带抒情的展开使主题既充满了活力又内含丰富,然后以一呼众应的方式展开主题,第一小提琴领奏时较为柔和,到了第二小提琴已加上了重音,当大提琴奏主题时,小提琴上出现了一个对答声部。

与《第五交响曲》又极为相似的是,它的第二主题具有抒情性质却带有向前的动力,在一连串音阶和切分音的推动下,几个带重音的和弦增加了该乐章凝重的气氛。这首生动的快板曾被著名的小提琴家兼作曲家斯波尔认为是四重奏领域中的顶尖作品。

第二乐章,慢乐章是一首d小调浪漫曲,温柔而热情。曾有一位名叫阿曼达的回忆,当贝多芬弹这首慢板给他听并问他有何感受时,他回答说:“这像是一对恋人的故事。”贝多芬很高兴:“对了,我想的是罗米欧与朱丽叶在地下墓穴的场景。”看来,虽不善写标题音乐的贝多芬有时也沉浸在具体的场景之中。缓慢深情的主题轮流由小提琴和大提琴奏出,似是一对恋人在互诉衷情,而乐章结尾时以强和弱相交替的力度变化造成了戏剧性的效果,小提琴上行的经过句像是连续的问号,而随接而至的突强到弱似乎诉说了这一悲剧的不幸。这乐章中力度变化的幅度非常大,这种贝多芬式的强烈情感的表达在以往以娱乐为主的四重奏中是难以想象的。

在富有浪漫风格的慢板后,如出现传统的小步舞曲显然是不相称的,贝多芬选择了诙谐曲是很自然的。这首诙谐曲是以一种过小节的连线和半音上行造成无休止的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主题一次次的出现,和声一次次的变化,当最后一次出现时,10小节的主题句已扩展为24小节,以八度跳跃开始的三声中部在第一提琴上奏出了自由飞翔的快速走句,保持了该乐章的统一风格,这首诙谐曲是贝多芬最精彩的写作之一。

第四乐章为二四拍的快板,以快速六连音引入的装饰性乐句几乎让听众的耳朵来不及准备,这和前一乐章与之相呼应的,这里从结构和旋律进行都还是比较古典的,乐段结束时四件乐器以齐奏奏出上行音阶强而有力,紧接着的副题是典型的8小节结构的德国民歌。展开时出现了一个十分性格化的对句,与主题形成了对位句,分别在第一小提琴和中提琴、第二小提琴和大提琴奏出,后又以卡农的形式先后在不同乐器组中出现。副题的展开比较轻柔,加上重音的和声重复时,造成了一种期待,然后刚才的组合又相互交换了主题和答题的位置,调性转到了F调的下三度降D调,随着主题答题的紧缩,使乐曲无论在篇幅和内容上都大大扩展了,当重新回到简单而朴实的主题时,使人松了一口气,好像经历了一番远游而回到了家里。

这作品18号的第一首的四个乐章各有其鲜明的性格,也许贝多芬自己也很喜欢故将其列为第一首。从演奏的角度说,如以入门就应从第一首开始那就不一定了,不论从音准、结构、技巧,这首乐曲在Op.18中都是不容易掌握的。

2. 《D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

2.1. 关于亚历山大·鲍罗丁

鲍罗丁是外科医学院的化学教授,他除了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外,还醉心于音乐创作。1862年,他结识了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加入了致力于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强力集团”。鲍罗丁一生音乐作品相对较少,而且创作速度极为缓慢。但是他的作品仍然涉及了音乐体裁的众多领域,包括歌剧、戏剧配乐、交响曲、交响音画、室内乐重奏、钢琴小品和浪漫曲。按照俄罗斯评论家斯塔索夫的说法“鲍罗丁的天分,不论是表现在交响曲中,还是歌剧、重奏、浪漫曲中,都一样有力而不同凡响。”

其代表作有两部交响曲,交响音画《中亚细亚大草原》,“英雄性”和“史诗性”可以很好地概括鲍罗丁作品的主要内容。他一生中仅有的两部弦乐四重奏,均以亲切柔美的旋律闻名。《第二号弦乐四重奏》完成于1881年夏天,鲍罗丁将此曲作为向他夫人求婚与订婚二十周年纪念的献礼,其中以第三乐章最为著名。

2.2. 关于《第二号弦乐四重奏》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这是对人类精神力量和思想感情的揭示。主部主题充满生活气息,曲调柔婉抒情,朴实亲切,具有奋进精神。它是建立在俄罗斯民歌基础上的,极富歌唱性且感性舒缓。在中提琴以切分节奏奏出低音的持续音上,大提琴安宁地呈示出第一主题,第二主题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发展部为F大调,再现部第二主题不以主题再现,却出现于降E大调,突出色彩变化。

第二乐章快板,充满活力的谐谑曲,F大调。风格为轻妙的圆舞曲风格。主部主题轻快、活泼,副部主题柔美抒情。两个主题对比鲜明,饶有情趣。

第三乐章行板,A大调,此乐章因其旋律抒情优美、淳雅宁静,犹如歌剧咏叹调一般,被称为音乐历史上最伟大的情歌之一。这样的“夜曲旋律”在弦乐四重奏确是不多见的。作曲家在这一乐章对位技法的精彩运用上展现出了不凡的天赋。世人公认,全曲中最优美和动人心弦的乐章非第三乐章莫数,它经常被改编成管弦乐《夜曲》单独演出。

第四乐章行板,终曲,D大调。奏鸣曲式的基调,主部主题的音乐表现出强劲和不安,而副部主题则抒情优美,表现了对光明的向往。音乐明快刚劲,但又不失舒展悠远,强调了本曲的抒情性。

其中第一乐章的速度标记为Allegro moderato,因此它是属于中庸的快板,虽然是2/2拍,也不必演奏的过于急速。乐曲开始在中提琴切分节奏奏出的低音持续音上,大提琴安宁地吟唱出第一主题,没有过分的装饰,平静而朴实。在此之后,第一小提琴也唱出了主题,比先前更为感性浪漫了些。紧接着,大提琴与小提琴再次轮流演奏出这一主题,并由小提琴将旋律慢慢铺展开来,作曲家似乎将满腔的爱意写入了音乐中,借助不同的乐器来演奏同样的旋律,使乐器说话、歌唱,在乐音交替和变化中,将感情的语言译成富有表情的力度变化和色调变化,无数次倾诉着对爱人深深的情意,绵绵的眷恋。

第二主题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甜美如歌,流畅似水。在神性而言,这种艺术作品就连小孩也可以逼真临摹,极大改变了人们对于艺术的看法。这样一来,以前在人们的审美领域中没有一席之地的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点、线、面和色块,经过现代派美术家的创作和推崇,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就成为了“艺术的”。之前,人们为了得到美的产品,把古希腊的、古罗马的、拜占庭等的风格统统拿来,附加在机制产品上,当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混乱的折衷主义和因为不适合用机器生产而造成的工艺浪费,甚至由于过分重视产品的装饰风格使产品的使用功能受到损害。现在,有了这种“艺术的”形式语言,更为重要的是 这种抽象的几何形式语言同时与机器的生产方式相适应,也与当时尤其是未来派崇拜机器 的精神性相吻合。与机器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带来了机制产品丰富的物质性和设计的民主性,抽象的点线面成了艺术语言为它们出现在产品形态上赢得了合法的地位。可以说,新的几何语言的出现,以艺术的手法解决了当时产品设计的造型难题,所以,这种语言完全会顺理成章地成为产品设计时要借鉴的语言形式。

其中第三乐章从音乐演绎的角度去欣赏鲍罗丁的《夜曲》,人们这样评价此曲中最优美动听的第三乐章:开始以大提琴徐徐地在高音区吟诵,表现出作曲家对恋爱往事及当时恋人的无比深情。接着,作曲家以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对答、轮流奏出主题并加以细致颤音陪衬的方式,表达了对往日情怀无尽的怀恋。高潮叠起后作曲家又用极度抒情的旋律,完成了一曲深情款款的恋曲。

3. 二泉映月

3.1 关于华彦钧(阿炳)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因三十五岁双目失明,被称为“瞎子阿炳”。阿炳在音乐上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

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最著名的曲目是二胡独奏《二泉映月》。

3.2 关于《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的曲体结构是一首传统的变奏曲。音乐一开始,短短的引子,音阶下行的旋律,犹如一声百感交集的轻轻的叹息,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深沉的意境中去。主题音乐使人联想到一个拄着竹棍的盲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无限伤感,无尽凄凉。《二泉映月》就是在上述音调的多次变奏下逐渐展开构成全曲的,它通过变奏使音乐形象得到层层深化,使人感到受到阿炳怀着难以抑制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诉说他种种苦难和遭遇。乐曲的后半部分,音乐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积聚起来的感情迸发了,乐曲推向高潮,强烈而激愤,显示了阿炳特有的气质和魄力。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

《二泉映月》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旋律动听而又质朴苍劲,音乐感人但更促人激愤。它是中国一位穷苦盲艺人的传世杰作,深受国内外听众喜爱。

相关领域
娱乐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