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一代斯文》

2014年9月18日 ,话剧《一代斯文》在 四川省锦城艺术宫 精彩上演。

基本信息

2014.09.18

四川省锦城艺术宫

以演出现场为准

提前30分钟左右入场(以场馆规定为准)

演出详情

内容简介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枪炮声从南边传来,清华园内人心惶惶。师生都盼望着在庐山开会的梅贻琦早日归来。

由于平汉,津浦路中断,梅贻琦冒险乘军用飞机回到清华,他立即阻止了对物资的抢运,指出:大学非高楼大厦也,乃是有一批真才实学的教授大师方称之为大学。抢运人才,将师生护送南下,组成以清华,北大 南开三所大学的长沙临时大学。在火车的隆隆声中,清华浩大的师生队伍在枪炮声中离开古都北平。

由于战事变革太快,三七年底,上海、 南京陷落。长沙临时大学撤退到西南彩云之南的昆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

剧照

战时经济十分困难,教育部对资金只能按半数拨给,只有清华掌握少许庚子赔款,校会只能按最低标准修建,在毕业歌歌声中,师生们亲自动手搭建了铁皮土墙的教学楼图书馆,教授们只好租住简陋的农舍。加上通货膨胀,生活非常艰苦。闻一多一家九口入不敷出,只好刻图章来补贴家用,甚至变卖书籍。连梅贻琦一家也不能自保,夫人韩咏华组织教授夫人磨米粉做米糕上大街叫卖。

梅校长一贯倡导通才教育,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原则。战时的西南联大在教育上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但这却与国民政府统一教育方针的思想相违背,在和教育部长陈立夫的唇枪舌战中,梅贻琦不放弃联大教育的根本: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他还婉拒了调至陪都任高官的邀请,仍留在联大与师生共甘苦。

梅贻琦自谦是一名“搬板凳”的。他尊重知识 重用人才因此延揽了一大批顶尖教授。他不拘一格提拔了华罗庚,钱钟书 沈从文等一大批青年俊才。特别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出走英伦,他挺身力挽,让人感动。

美军陈纳德飞虎队入驻昆明,美式文化大举进入大后方,清华适时建立了清华服务社为美军服务,勤工俭学赚点美金补贴学校。然而韩咏华侄子却利用公款倒卖大米,被梅辞退,梅称固穷守节对教师尤为重要。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大后方开始了内战,反饥饿 反压迫的声音风起云涌。联大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事件。云南代理主席李宗黄不惜武力弹压,致使4名学生死亡,数十名学生受伤。北大代理校长傅斯年和左派教授闻一多发生激烈冲突,几乎大打出手,梅贻琦站在教育的立场,维护学校利益。不偏不倚,即严惩凶手又反对罢课,深深担心时局对教育的影响。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北平被林彪东北野战军包围,蒋介石下令抢运学人,胡适亲临梅贻琦家邀一起飞南京,被梅所拒。深夜,吴晗又带来周恩来的口信,希望梅留下来服务新政权,但梅最终选择出走海外,他内心唯一挂念的仍是清华基金之命运。

一九五四年,大批留学生纷纷返回大陆,梅贻琦之子梅祖彦不顾父亲的反对,决计投奔新中国,梅先生虽然内心苦楚,但他还是尊重了儿子的选择,他携清华庚子赔款去台湾创办了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

一九六二年正当原子科学研究所的原子反应堆试车之时,他却患上了前列腺癌症倒在了台大医院,住在邻病房的胡适劝他留下遗嘱,他苦笑摇头,拍打着从不离身的公文包,欲言又止……

一九七九年,在梅贻琦逝世十八年后,韩咏华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北京,在冯友兰等清华老校友的人群中,她将这只公文包交给了原联大学生、中共地下党负责人、现任清华党委副书记的袁茜。袁打开皮包不由念起来,众人感叹。原来梅存留的是三十年来清华的账单……一位伟大教育家的高大身影伫立在我们眼前!  

剧照

该剧的意义:

梅贻琦的教育思想

没有现有作品反映这段历史的

现实意义,反腐,教育体制的改革

此剧在2013年12月的演出,很快受到清华同学会的关注,省市领导也对该剧开始关注,聚橙网总经理在美国通过网络知晓该剧后,特地联系成都分公司联系本剧主创,有意合作包装该剧,称去年有个蒋公的面子,今年打算打造一代斯文。如果该剧演出反响好,将在全国巡演。

5月23日、24日的公演,原四川省省长宋宝瑞,原成都市市委书记黄寅逵对该剧提出了修改意见,省市领导对该剧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演出邀请了北京清华同学会和台湾清华同学会观看演出。

相关领域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