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万科城市话剧季?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

2016年11月11日 至 2016年11月12日 ,2016万科城市话剧季•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在 青岛大剧院 精彩上演。

基本信息

2016.11.11 - 2016.11.12

青岛大剧院-歌剧厅

以现场为准

以场馆规定为准

演出详情

演出介绍:

2016年3月12日晚,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陕西演艺集团、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承办的话剧《白鹿原》在中国剧院上演,该剧根据著名作家陈忠实的经典小说《白鹿原》改编,孟冰编剧,演员阵容涵盖了陕西人艺老中青三代演员,在舞台上呈现原汁原味、地地道道的西北风土人情。

陕西人艺院长、《白鹿原》制作人李宣表示:“在孟冰的剧本上进行了调整和提升,让剧情比以前更精炼,也更加突出剧作的文学性和戏剧性。”该剧延续了小说原有的故事主线,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等故事情节在舞台上得到了立体的呈现。这版演出在舞美上更具陕西特点,山坡、窑洞、老树等都让观众感受到了浓浓的西北风。本版《白鹿原》还特邀获得多项大奖的总政话剧团的赵晓丹担任作曲和音响效果设计,他表示,虽然和北京人艺版一样使用了华阴老腔,但用的非常节制:“华阴老腔被认为是‘中国西北的摇滚’,我们用的是它最柔情的一段唱腔,放在整个戏的最后。结尾时,华阴老腔和音乐的爆发,会让人在压抑后痛哭一场。”

陕西人艺的《白鹿原》,语言是其自然的母语,脱去这一层负累,他们可以更加自如地呈现出陕西文化的厚重。比如舞台上繁复的宗庙建筑,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舞美设计黄楷夫在陕西民间博物馆发现,陕西民间建筑之精美超越许多人对黄土高原的认识。这些建筑也成为非常重要的舞台语言,演出中投射在这些建筑上的总是侧光,让精美的建筑看上去厚重阴森,象征着传统宗庙对人们的约束和捆绑。

陕西人艺版《白鹿原》故事以白嘉轩“巧取风水地”开篇,全剧用倾倒的“仁义白鹿村”牌匾作结,置景精致但灯光幽暗,整体呈现暗黑风格,不似曾经的理解,却更现陕版之风骨。抱着便览该作品所有改编形式的愿望去看这戏,也在心里认定虽然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一千个《白鹿原》,但陕西人心中的白鹿原也许更接近陈忠实先生的蓝本。“仁义”在这里格外刺眼,这个叫“仁义白鹿村”的地方却每个人都未见“仁义”。他们诵读着德业相劝,却藏匿着精于算计,他们奉守着耕读传家,却投入了革命洪流。陕西人艺版《白鹿原》未见得人人喜欢,但却有独到理解。

媒体关注

小说《白鹿原》的深刻、厚重是说不尽的,它的文学成就不是刻意追求出来的,更不是依靠手段和技巧堆积出来的,尽管它的确有着非常老道的技巧,而且深藏不露,但它仍然是那样一种平和的口气,像说书的那种方式一章一回地讲下去……由于有白鹿原的传说,有白鹿的神话,有关于白鹿祠堂的说法,有关于白、鹿两家祖上发迹的历史沿革,所以当此时此刻白鹿原上发生任何事情时,都能让人想到这当中的某种必然联系,而这一条在话剧中是极难表现的。因为,要么要用大量的篇幅来勾勒过去生活的种种细节,要么就要让人物用大量台词讲述我为什么会这样做……即使如此,也是话剧创作中较大的尴尬。

熟知小说的人会知道,我的剧本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小说中的话(和台词),这一点在改编时是很难的,因为小说中最有性格的人物语言仍然还是“文学性语言”(包括书面语言),而不完全是“口头语”(陈忠实老师的说法是“寻找自己的句子”),所以,要让小说语言成为人物语言,而又不是我自己重新写的,就需要创造一个语言环境,将全剧人物的台词都统一在一个格调之内,然后加入小说的语言,这样听起来就会天衣无缝,一气呵成。

这次陕西人艺排演《白鹿原》,相距北京人艺的首演已近十年,根据这些年演出中听到的观众反应,我和导演胡宗琪都认为有必要做一点调整。在胡导的整体构思下,我们在文本上主要做了两点修订。一是从总体篇幅上进行了精简(包括减掉了一个次要人物徐秀才),二是为了便于交代时代背景和主体事件,增加了众村民的“议论”。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它不仅解决了“叙事”(交代背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发挥出古希腊悲剧中“歌队”的功能,在“叙事”中不停地转变身份(跳进跳出),在全剧节奏控制、感情渲染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关领域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