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圆环物语》

2016年12月25日 ,话剧《圆环物语》在 潍坊大剧院 精彩上演。

基本信息

2016.12.25

潍坊大剧院

以演出现场为准

以场馆规定为准

演出详情

《圆环物语》的结构出自十九世纪奥地利剧作家史尼勒兹的《循环区》,原剧场景更碎、人物更多。赖声川把这个结构落在八十年代的台北的七个人身上,于是就有了小贾(甲)、以(乙)乐、炳(丙)中、小丁、小悟(戊)、吉(己)欣、雨耕(庚)。甲与乙、乙到丙、丙和丁,两两之间都有故事,然后庚又回到甲,演绎了台北的六个故事,形成了以完美的圆环。

从这个概念而来,“圆环”这个意象自是不容分说。而极妙的是,恰好在三十年前的台北,“圆环”又有着另一个含义——曾今的夜市“建成圆环”。这个“圆环”白天是车水马龙的交通枢纽,入夜后依旧人声鼎沸,却成了充满了烟火气的夜生活中心。

而《圆环物语》便在这样的烟火气之中,拉开大幕。

作为表坊的第三部作品,《圆环物语》是一部彻头彻尾的都市戏。所有演员在演出的开始,用陈述、表现和模仿,将这个“建成圆环”从日据时期的历史开始,一直讲到了当代。

在这段近十五分钟的“序幕”中,圆环是绝对的主角。跨越百年,大叙事背景下的兴衰起伏和喜怒哀乐在一个又一个关于圆环或是在圆环发生的小故事中展开,圆环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和三十年前有所改变的是,在初演的八十年代,圆环尚有余温,而在三十年后的今天,曾经的光辉过去早已没落。这个改变,被导演完整地体现在了序幕之中。

然而,在之后的人物故事中,“圆环”便彻头彻尾地消失了。后面的循环故事既不在圆环发生,也不与圆环发生关系。

但,消失的是形体,“圆环”这个形态,终于是以理念的方式存在于舞台上。好理解的是开篇便介绍过的“循环叙事”,而需要点拨的,是圆环所象征的这份“烟火气”。

圆环即是结构上的圆环,也是地理场所台北小吃区的圆环。

这圆环经历了历史变迁、有市井美食、看着一段段恩怨情仇;八点档的狗血剧、房地产开发商遇到要修庙的钉子户、初次见家长的小情侣、婚前要见见初恋的研究所宅男、两头瞒的婚外情、各自有苦不能言的兄弟,赖声川的戏里总是有满满的乡情和烟火气,拼凑出那个时代的样貌。就像每段故事开头所说:春去秋来,时来运转... ...而这一切在今天看来,也依旧处处戳中笑点与痛点。

所以这个事实令人惊讶——舞台上三十年前的人物关系哪怕放在今日来看,都不觉得突兀或是过时。作为观众,面对着这个比自己年纪还要大的故事,也一样感受不到任何的代际隔阂。创作者对于“都市生活”的洞察力,经历住了第一个三十年和两代人的考验,也许能经历得住更多。

事业、家庭、情爱、欲望,所有故事都从普通人的生活中自然生长出来。它不像诸多文学作品那样创造一个超于日常经验的新奇世界,而是忠实于我们正在体验的日常生活。这般平实到骨子里的“烟火气”,是整部《圆环物语》的基准调性。

虽是借鉴了《轮舞》而来的叙事结构,但通过全新的故事将这般精巧的结构玩转,也同样是个不小的成就。在追求叙事结构的途中,很容易在叙事内容上出现纰漏,《圆环物语》自是没有犯错,形式和内容浑然一体。

我又想到《赖声川的创意学》,说到底,创意能不能学?能学。创意也无非是把过往的积累通过新的形式表达出来。《圆环》的六段故事都是挺普通的故事,但是结构是新的,既有环状链接,环里面还有戏中戏;布景可以创新;表现手法可以创新;演员在演技上也可以创新。

相关领域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