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南京站(中国话剧新巅峰之作 陈忠实最满意的版本)

2017年6月2日 至 2017年6月3日 ,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南京站(中国话剧新巅峰之作 陈忠实最满意的版本)在 南京保利大剧院 精彩上演。

基本信息

2017.06.02 - 2017.06.03

南京保利大剧院-大剧场

以演出现场为准

以场馆规定为准

演出详情

【温馨提示】即日起购票享受7折优惠,680元价位除外。

中国话剧新巅峰 陈忠实最满意版本

陕西人艺《白鹿原》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话剧《白鹿原》

陈忠实最满意的版本《白鹿原》

业界公认名著改编最为成功的中国话剧新巅峰之作

媒体、观众全五星赞誉零差评的当代话剧必看之首

名人推荐

陈忠实:我把《白鹿原》和我的生命一起交给你们了,谢谢你们把《白鹿原》演活了。

冯 仑:看陕人艺的《白鹿原》,你会更好认识陕西人,也会更好的认识中国人。

马 东:不朽的小说是把一个民族的悲喜剧在读者心里舞台化,不朽的剧目是把观众心里的舞台呈现到眼前,推荐陕人艺这一版,一晚看遍望不尽的白鹿原。

马薇薇:《白鹿原》是我近几年看过最好的话剧,买张票吧,对得起钱。

徐 峥:三个多小时的大戏波澜壮阔,数百位演员演绎的锥心刺骨,《白鹿原》才是真正的话剧巅峰之作!

媒体推荐

北京晚报:小说《白鹿原》已经是现代文学中首屈一指的经典之作,难能可贵的是话剧《白鹿原》给了文学更加活灵活现的生命。

北京青年报:近年文学艺术界原创力量萎缩,使中国舞台成为外国戏剧的海洋,是陕人艺《白鹿原》让我们找到中国戏剧的DNA。

人民日报:能把原作宏富的50余万字鬼斧神工的搬到舞台上,无异于创造了奇迹,这是对名著改编的完美呈现!

光明日报:如果说小说《白鹿原》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话剧《白鹿原》就是对民族秘史的一次极致的形象透视。

观众推荐

2016年3月北京站

两会期间《白鹿原》震惊北京,六场演出一票难求,见多识广的北京观众评价“多年未曾见过的戏剧良心”,“当代话剧必看之首”!

2016年6月西安站

酷暑之下五场全部告罄,陈忠实全家人泪洒现场,长女陈黎黎女士感激万分连说三遍“很满意”,陕西观众点评这是“最忠于原著之魂、最有史诗风情”的《白鹿原》!

2016年7月上海站

售票期不足一个月上海加演3场,场场叫好叫座,钟爱国际精品的上海观众颠覆认知“本土话剧赶超国际制作”、“最值得观赏的第一大戏!”

陕西人艺《白鹿原》从地方逆袭北京,全国上映短短半年时间里成为“现象级话剧”,创造一系列“重量级”的头衔:经典名著改编第一大戏、中国话剧的新巅峰之作,陈忠实最满意的版本,史上最高评价的《白鹿原》,不仅接二连三打破北京、西安、上海开票记录,成就了业内、媒体、观众三方赞誉爆棚的口碑奇迹,还带动原版小说《白鹿原》掀起销售高峰,这是中国演出市场的一场盛事,也是文学巨制搬上舞台最成功的经典大戏,更是中国话剧一个全新时代的开端!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话剧《白鹿原》

剧情简介

《白鹿原》勾画的是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色彩斑斓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当之无愧的成为中华民族的秘史。剧情从巧取风水地开始,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五大特点,空前绝后

唯一:陈忠实认可最符合原著之魂的话剧版《白鹿原》

第一:业内共识的中国话剧新巅峰第一代表作

统一:媒体统一五星好评“十年扛鼎之作“

如一:巡演十城观众评价始终如一“真正对味的《白鹿原》”

专一:专注最原汁原味的“原”上风情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话剧《白鹿原》

五大看点,处处惊心

看点一:《白鹿原》之剧情——完美改编,妙不可言

名著《白鹿原》是厚重的、深刻的,用短短两个半小时的舞台时间浓缩50余万字的鸿篇巨著,不仅要完整的梳理出戏剧冲突,还要充分表达作品的精髓和灵魂,与原著作品进行着心灵的嫁接,才使整台演出有了统一的节奏。

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编剧,孟冰老师迄今已创作过60多部作品,《白鹿原》是他投入感情最多的作品,所做的“功课”达到几十份文件,厚度远远超过原著的十倍之多。孟冰说:“我不敢说是用生命来改编话剧的,但就在我完成初稿的一小时后,因高血压(180/110)和心脏间歇(一分钟16次)住进医院,那天正好是我48岁的生日。”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话剧《白鹿原》

看点二:《白鹿原》之导演语汇——紧扣人性,深不可测

全剧情节繁多,剧情跌宕起伏,导演胡宗琪紧紧把握对生命的痛处与叹息,在导演语汇中处处体现着真实的人性、残酷的命运以及悲悯的情怀,精心设计了很多意料之外的鲜活表达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戏剧体验。尤其是在此版《白鹿原》中妙用“歌队”形式呈现出千姿百态陕西关中村民形象,完美融合在每一个规定的情境中,戏中的群众演员非常像古希腊戏剧中的歌队,在戏中叩问、提示、诉说、心语、解析……以旁观者、倾听者的身份给出评论、阐述事件、体现传统观念。歌队的意义丰富,他们是可怕的人言,是谁也逃不出的围墙,是集体无意识的外化,导演用充满美学的写意处理,呈现出了令人赞叹的审美格调,用精良的制作细节,启发着观众对原著对命运的再度思考,呈现之美深不可测!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话剧《白鹿原》

看点三:《白鹿原》之舞美——一动换景亦移动幻境

《白鹿原》的故事内容繁复,有历史的沉重感。此剧在舞美设计融入时代、地域、风情、民俗诸多元素,浸透着传统关中文化的精魂,不管是高耸逼人的牌楼,还是威严肃穆的祠堂,精致细腻,一鳞一爪都在诉说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巍峨厚重的景片富有中国古代画家称为“幽静是最美的音乐”的那种雕塑美,不仅静观美感震撼,亦可随剧情推进随时移动,远近高低随意组合,横陈竖置都是场景,一动就换景成就了移动幻景,为舞台营造了梦幻多变的情景,也为剧情变换争取了最多的时间!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话剧《白鹿原》

看点四:《白鹿原》之音乐——克制之美,画龙点睛

当今话剧舞台上的音乐音效运用大部分还停留在了配乐煽情的初级阶段,在选曲上,很多导演喜欢用名曲、名歌来凑数,从不探究音乐的灵魂属性。在《白鹿原》中,音乐的运用极其细腻高级!音乐的节奏仿佛是全台演出的一支内心指挥棒,不露声色的烘托着故事的命运、人物的内心及戏剧的情绪,在观众的情感堆彻到无以复加的时候,一下把大家推到在恣意汪洋的滚滚情绪里无法自拔。

尤其是老腔的运用,绝没有哗众取宠更没有喧宾夺主,而是完全立足于故事的发展需要,为剧本的情绪充分服务,采用了不同于春晚的“摇滚呐喊范儿”,而是运用不常见的极其克制的哀婉咏叹味儿,将全戏推入高潮,完成关键的临门一脚,其音乐魅力让人惊艳折服。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话剧《白鹿原》

看点五:《白鹿原》之演员——没有演员只有角色

“舞台上根本没有演员,舞台上就是一群白鹿原的生民,”这是观众对于陕西人艺《白鹿原》演员的评价, 一部没有明星大腕的戏,却成就了最真实的白鹿原,为什么?正是老陕身上才有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生冷硬蹭倔,才有那种不怒自威、外儒内刚的骨血气!

同时这一版最大的亮点就是采用了地道的关中方言设计,去掉了台词上的腔调感,使角色们个个找到了灵魂,这是《白鹿原》的一种奇有的语汇,使地方特色成为一种“气场”,一种形象化的“氛围”,散发着舞台上的仪式美,同时具有辩证的审美性,使这部具有一种地域风情的话剧充盈着极其语势的生命力! 语言的原生态无形中成为这部戏剧的文化本色,它是古老家族世代单传的“文化秘籍”。一腔慷慨、一腔苍凉、一腔诉说、一腔期盼,同《白鹿原》一样闪烁着生活的希望。

相关领域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