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北京国际音乐节 潘德列茨基弦乐作品音乐会

2013年10月15日 ,第十六届北京国际音乐节 潘德列茨基弦乐作品音乐会在 保利剧院 精彩上演。

基本信息

2013.10.15

保利剧院

暂无

演出详情

向潘德列茨基大师致敬——潘德列茨基弦乐作品音乐会

中提琴:曹飞

演 奏: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指 挥:克里斯托夫•潘德列茨基

曹飞

曹飞

曹飞被公认为是当今最优秀的青年中提琴演奏家之一。 现任中央音乐学院中提琴教师,兼职与中国爱乐乐团。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2000年获得全国中提琴比赛第一名,并且包揽了该届比赛中包括奏鸣曲奖、中国作品奖在内的所有奖项。

作为一名活跃的中提琴演奏家,她在国内外各大城市多次举办个人专场、独奏和重奏音乐会,并与多名世界顶级音乐大师和重奏组合作演出,如大提琴家米莎•麦斯基、小提琴家林昭亮、美国ESSEX四重奏、拉赫玛尼诺夫三重奏等。演出足迹更是遍布世界,出访过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卢森堡、比利时、埃及、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此外,曾受邀为来华访问的荷兰女王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演出;还与中国爱乐乐团及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莫扎特、巴托克等中提琴协奏曲。

自2008年起,曹飞开始定期在各大知名音乐厅举办“中提琴系列音乐会”。这一系列的音乐会曲目跨度极大,形式多样,从巴洛克时期到现代音乐,从改编作品到世界首演作品。其中,她曾在一场音乐会中演绎了四首完整的古典中提琴协奏曲;在《中提琴现代协奏曲专场音乐会》中完整的演绎了沃尔顿,巴托克,欣德米特的三首最著名的中提琴协奏曲;在<帕格尼尼中提琴作品专场>中所演绎的改编自小提琴的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等,其精湛的技艺及激情四射的诠释被海内外媒体称赞为最具激情和最具表现力的中提琴演奏家。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CHINA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是中国的国家乐团,直属于文化部。乐团下设三个艺术生产单位,交响乐团、合唱团及北京音乐厅。

1956年,中国的国家乐团--中央乐团在北京成立并举行了首演音乐会。1996年,乐团进行了重组,更名为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乐团自成立至今受到历届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自那时起,这支中国交响乐的“旗舰”乐团始终挺立潮头,书写着中国交响乐载入史册的一页页篇章。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始终坚持通过严苛的业务考核选拔最优秀的华人音乐家,这些杰出演奏家的云集为这支乐团注入了无穷的能量。上世纪,著名的中国指挥家李德伦、韩中杰、严良堃为乐团业务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进入新世纪,在国际音乐界赢得声誉的中国指挥家陈佐湟、汤沐海、邵恩承前启后为乐团发展作出了贡献。

乐团与世界一流的音乐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和令人难忘的美好回忆。包括指挥家卡拉扬、奥曼迪、小泽征尔、迪图瓦、马祖尔、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范斯卡、丹尼尔•哈丁、大卫•津曼、潘德列斯基、陈佐湟、汤沐海、邵恩等;演奏家大卫•奥依斯特拉赫、梅纽因、斯特恩、穆特、沙汉姆、薛伟、吕思清、宁峰、马友友、麦斯基、王健、阿格里奇、郎朗、李云迪、王羽佳、林德曼、梅耶等;歌唱家朱塞佩•佳克米尼、何塞•卡雷拉斯、凯瑟琳•巴特尔等。奥斯卡获奖纪录片《From Mao to Morzat》中则有一部分很好地记录了艺术大师与乐团的良好合作与深厚情谊。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具有良好的演奏技术与艺术修养,涉猎的曲目广泛,除了演奏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马勒、理查-施特劳斯、柏辽兹、德彪西、拉威尔、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肖斯塔科维奇、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等大师的经典作品外,对当代作曲家新近创作的现代音乐也有着令人信服的诠释能力。乐团还推出过柴可夫斯基、贝多芬、瓦格纳、普契尼以及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会歌剧。

乐团一向注重中国作品的创作与推广,著名钢琴协奏曲《黄河》就是由乐团创作并首演,著名指挥家严良堃执棒的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则早已成为该作品的权威范本。近年来,乐团坚持推出《龙声华韵》系列音乐会,为推广和弘扬杰出的中国作曲家及优秀作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著名作曲家关峡、周龙、叶小纲、陈晓勇、陈怡、谭盾等创作的作品均成为中国交响乐作品的优秀代表,深受中外观众的喜爱与欢迎。

同时,乐团还为《周恩来》、《无极》、《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等众多电影、电视剧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国两会等大型活动录制音乐。世界著名的PHILIPS(飞利浦)、EMI(百代)唱片公司为乐团录制了多张CD并向全球发行。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室内乐艺术技艺精湛,常年活跃于主要的音乐舞台,其中不乏重要比赛的获奖者。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外交部蓝厅、博鳌亚洲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会议等重大外事活动音乐会上,室内乐艺术家们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各国元首及政要的广泛赞誉,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乐团保持每年近80场音乐会的艺术生产。除了为广大国内听众奉献精彩演出,乐团已经成功出访了欧洲、亚洲、澳洲、北美洲的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从北京国家大剧院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大剧院、从柏林爱乐大厅到东京三得利音乐厅、从悉尼歌剧院到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乐团以令人信服的艺术表现力和独具特色的中国神韵赢得了各国听众的高度赞誉,并受到英国《泰晤士报》、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权威媒体的好评。

2006年,乐团到美国八个城市巡演,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芝加哥交响乐大厅等主流音乐厅给观众留下了美好印象。《华盛顿邮报》著名音乐评论家梯姆•佩吉在《最受欢迎的中国序曲》一文中说:“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是非常成熟的、扎实的、热情充沛的、经过精心训练的乐团”。一名美国资深记者在评论中说:“当一个国家现身在世界舞台时,你可以毫不怀疑它的一个交响乐团会马上接踵而至,哪怕这个国家的音乐传统距离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很远。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就是近期这样一位国际大使”。

乐团在韩国首尔艺术中心的音乐会座无虚席,韩国媒体盛赞乐团是“亚洲最好的交响乐团”,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的骄傲”。2010年6月,乐团由世界著名指挥家米歇尔•普拉松执棒在莫斯科“世界交响乐团音乐节”亮相,音乐节组委会盛赞乐团“美轮美奂的东方之声”。

乐团于2012年9-10月间赴维也纳、慕尼黑、萨尔茨堡、柏林、巴黎和尼斯进行了中国交响乐史上最高规格的音乐会巡演。2013年1-3月间赴美国进行了为期53天横跨美国东西海岸,30场音乐会的历史性商业巡演,美国费城管弦乐团的特别代表专程赶赴音乐会现场以示祝贺。乐团携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乐巨制《英雄生涯》登陆欧美,征服了交响乐王国世袭领地中的西方听众更被传为佳话。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现任团长为著名作曲家关峡。乐团首席指挥米歇尔•普拉松、首席常任指挥李心草、荣誉指挥汤沐海、首席客座指挥邵恩、特邀指挥陈燮阳,乐队首席刘云志。

乐团全体艺术家邀您共同分享音乐的华美瞬间,共同聆听世界的中国之声。

克里斯托夫•潘德列茨基

作曲家、指挥家:克里斯托夫•潘德列茨基

克里斯托夫•潘德列茨基生于波兰东南部克拉科夫附近的德比卡,幼年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场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1958年从克拉科夫高等音乐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73年至1978年又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他经常到中国访问演出,并担任中国爱乐乐团首席客座指挥。他是20世纪先锋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其是微分音乐。但是从70年代末期起,他转向了“保守”的、带有浪漫主义特征的风格。

潘德列茨基作为先锋派作曲家,做过很多惊人的尝试。他经常要求乐手用非常规奏法在常规乐器上奏出新式音响。他的特色音响包括了微音划奏和密集音簇,但他从未因此而放弃音乐的旋律性和情感深度这些“传统”要素。例如在论及他1966年的作品路加受难曲时,潘德列茨基曾说道:“如何形容这部作品并不重要,说它是传统的,是先锋的,都不重要。对我来说它就是我的真情流露,这就足够了。”他从70年代末的第二交响曲“圣诞”开始,回归传统的趋势更为明显。甚至有人认为他是“新浪漫主义者”。 潘德列茨基作品中的宗教意识十分浓重,情感亦相当强烈。不少电影曾借用其某些作品作为配乐,例如2007年的波兰电影《卡廷惨案》。为52件弦乐器而作的《广岛受难者的挽歌》(Threnody to the Victims of Hiroshima),作于1960年,此曲是潘德列茨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成名作,属于相当激进的作品;《路加受难曲》(St. Luke Passion),作于1962-1965年,这是潘德列茨基早年的一部重要的宗教音乐作品;《波兰安魂曲》(Polish Requiem),作于1980-1984年,但潘德列茨基曾多次修订这部作品,包括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逝世之后的一次。第二交响曲“圣诞”,作于1980年;第三交响曲,作于1988-1995年,由慕尼黑管弦乐团委约创作,以纪念该团创立100周年;第七交响曲“耶路撒冷七道门”,为五名独唱家,朗诵,合唱团及乐队所写,作于1996年,用以纪念耶路撒冷立城三千年,歌词全取材于圣经;第八交响曲:《无常之歌》,最初由卢森堡文化部委约为卢森堡约瑟菲娜-夏

洛特大公夫人爱乐大厅新建厅的开幕式庆典演出而作,2005年6月26日由布拉姆韦尔•托维(Bramwell Tovey)在该大厅指挥首演。后来作曲家应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对这部交响曲进行了扩充,形成一部新的作品,在第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进行世界首演。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变形”,作于1992-1995年,为小提琴家安娜-苏菲•穆特而作。作曲家本人为更好的演绎其本人的作品,经常作为指挥家与世界上大多数主要乐团合作演出。

节目单

潘德列茨基:弦乐小夜曲 (1996-7)

潘德列茨基:中提琴与室内乐队协奏曲(1984)

--中场休息--

布里顿:简易交响曲

潘德列茨基:恰空舞曲(2005) 

曲目以演出现场为准!

艺人团体介绍

曹飞

曹飞被公认为是当今最优秀的青年中提琴演奏家之一。 现任中央音乐学院中提琴教师,兼职与中国爱乐乐团。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2000年获得全国中提琴比赛第一名,并且包揽了该届比赛中包括奏鸣曲奖、中国作品奖在内的所有奖项。

作为一名活跃的中提琴演奏家,她在国内外各大城市多次举办个人专场、独奏和重奏音乐会,并与多名世界顶级音乐大师和重奏组合作演出,如大提琴家米莎•麦斯基、小提琴家林昭亮、美国ESSEX四重奏、拉赫玛尼诺夫三重奏等。演出足迹更是遍布世界,出访过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卢森堡、比利时、埃及、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此外,曾受邀为来华访问的荷兰女王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演出;还与中国爱乐乐团及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莫扎特、巴托克等中提琴协奏曲。

自2008年起,曹飞开始定期在各大知名音乐厅举办“中提琴系列音乐会”。这一系列的音乐会曲目跨度极大,形式多样,从巴洛克时期到现代音乐,从改编作品到世界首演作品。其中,她曾在一场音乐会中演绎了四首完整的古典中提琴协奏曲;在《中提琴现代协奏曲专场音乐会》中完整的演绎了沃尔顿,巴托克,欣德米特的三首最著名的中提琴协奏曲;在<帕格尼尼中提琴作品专场>中所演绎的改编自小提琴的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等,其精湛的技艺及激情四射的诠释被海内外媒体称赞为最具激情和最具表现力的中提琴演奏家。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CHINA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是中国的国家乐团,直属于文化部。乐团下设三个艺术生产单位,交响乐团、合唱团及北京音乐厅。

1956年,中国的国家乐团--中央乐团在北京成立并举行了首演音乐会。1996年,乐团进行了重组,更名为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乐团自成立至今受到历届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自那时起,这支中国交响乐的“旗舰”乐团始终挺立潮头,书写着中国交响乐载入史册的一页页篇章。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始终坚持通过严苛的业务考核选拔最优秀的华人音乐家,这些杰出演奏家的云集为这支乐团注入了无穷的能量。上世纪,著名的中国指挥家李德伦、韩中杰、严良堃为乐团业务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进入新世纪,在国际音乐界赢得声誉的中国指挥家陈佐湟、汤沐海、邵恩承前启后为乐团发展作出了贡献。

乐团与世界一流的音乐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和令人难忘的美好回忆。包括指挥家卡拉扬、奥曼迪、小泽征尔、迪图瓦、马祖尔、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范斯卡、丹尼尔•哈丁、大卫•津曼、潘德列斯基、陈佐湟、汤沐海、邵恩等;演奏家大卫•奥依斯特拉赫、梅纽因、斯特恩、穆特、沙汉姆、薛伟、吕思清、宁峰、马友友、麦斯基、王健、阿格里奇、郎朗、李云迪、王羽佳、林德曼、梅耶等;歌唱家朱塞佩•佳克米尼、何塞•卡雷拉斯、凯瑟琳•巴特尔等。奥斯卡获奖纪录片《From Mao to Morzat》中则有一部分很好地记录了艺术大师与乐团的良好合作与深厚情谊。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具有良好的演奏技术与艺术修养,涉猎的曲目广泛,除了演奏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马勒、理查-施特劳斯、柏辽兹、德彪西、拉威尔、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肖斯塔科维奇、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等大师的经典作品外,对当代作曲家新近创作的现代音乐也有着令人信服的诠释能力。乐团还推出过柴可夫斯基、贝多芬、瓦格纳、普契尼以及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会歌剧。

乐团一向注重中国作品的创作与推广,著名钢琴协奏曲《黄河》就是由乐团创作并首演,著名指挥家严良堃执棒的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则早已成为该作品的权威范本。近年来,乐团坚持推出《龙声华韵》系列音乐会,为推广和弘扬杰出的中国作曲家及优秀作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著名作曲家关峡、周龙、叶小纲、陈晓勇、陈怡、谭盾等创作的作品均成为中国交响乐作品的优秀代表,深受中外观众的喜爱与欢迎。

同时,乐团还为《周恩来》、《无极》、《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等众多电影、电视剧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国两会等大型活动录制音乐。世界著名的PHILIPS(飞利浦)、EMI(百代)唱片公司为乐团录制了多张CD并向全球发行。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室内乐艺术技艺精湛,常年活跃于主要的音乐舞台,其中不乏重要比赛的获奖者。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外交部蓝厅、博鳌亚洲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会议等重大外事活动音乐会上,室内乐艺术家们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各国元首及政要的广泛赞誉,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乐团保持每年近80场音乐会的艺术生产。除了为广大国内听众奉献精彩演出,乐团已经成功出访了欧洲、亚洲、澳洲、北美洲的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从北京国家大剧院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大剧院、从柏林爱乐大厅到东京三得利音乐厅、从悉尼歌剧院到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乐团以令人信服的艺术表现力和独具特色的中国神韵赢得了各国听众的高度赞誉,并受到英国《泰晤士报》、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权威媒体的好评。

2006年,乐团到美国八个城市巡演,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芝加哥交响乐大厅等主流音乐厅给观众留下了美好印象。《华盛顿邮报》著名音乐评论家梯姆•佩吉在《最受欢迎的中国序曲》一文中说:“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是非常成熟的、扎实的、热情充沛的、经过精心训练的乐团”。一名美国资深记者在评论中说:“当一个国家现身在世界舞台时,你可以毫不怀疑它的一个交响乐团会马上接踵而至,哪怕这个国家的音乐传统距离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很远。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就是近期这样一位国际大使”。

乐团在韩国首尔艺术中心的音乐会座无虚席,韩国媒体盛赞乐团是“亚洲最好的交响乐团”,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的骄傲”。2010年6月,乐团由世界著名指挥家米歇尔•普拉松执棒在莫斯科“世界交响乐团音乐节”亮相,音乐节组委会盛赞乐团“美轮美奂的东方之声”。

乐团于2012年9-10月间赴维也纳、慕尼黑、萨尔茨堡、柏林、巴黎和尼斯进行了中国交响乐史上最高规格的音乐会巡演。2013年1-3月间赴美国进行了为期53天横跨美国东西海岸,30场音乐会的历史性商业巡演,美国费城管弦乐团的特别代表专程赶赴音乐会现场以示祝贺。乐团携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乐巨制《英雄生涯》登陆欧美,征服了交响乐王国世袭领地中的西方听众更被传为佳话。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现任团长为著名作曲家关峡。乐团首席指挥米歇尔•普拉松、首席常任指挥李心草、荣誉指挥汤沐海、首席客座指挥邵恩、特邀指挥陈燮阳,乐队首席刘云志。

乐团全体艺术家邀您共同分享音乐的华美瞬间,共同聆听世界的中国之声。

作曲家、指挥家:克里斯托夫•潘德列茨基

克里斯托夫•潘德列茨基生于波兰东南部克拉科夫附近的德比卡,幼年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场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1958年从克拉科夫高等音乐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73年至1978年又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他经常到中国访问演出,并担任中国爱乐乐团首席客座指挥。他是20世纪先锋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其是微分音乐。但是从70年代末期起,他转向了“保守”的、带有浪漫主义特征的风格。

潘德列茨基作为先锋派作曲家,做过很多惊人的尝试。他经常要求乐手用非常规奏法在常规乐器上奏出新式音响。他的特色音响包括了微音划奏和密集音簇,但他从未因此而放弃音乐的旋律性和情感深度这些“传统”要素。例如在论及他1966年的作品路加受难曲时,潘德列茨基曾说道:“如何形容这部作品并不重要,说它是传统的,是先锋的,都不重要。对我来说它就是我的真情流露,这就足够了。”他从70年代末的第二交响曲“圣诞”开始,回归传统的趋势更为明显。甚至有人认为他是“新浪漫主义者”。 潘德列茨基作品中的宗教意识十分浓重,情感亦相当强烈。不少电影曾借用其某些作品作为配乐,例如2007年的波兰电影《卡廷惨案》。为52件弦乐器而作的《广岛受难者的挽歌》(Threnody to the Victims of Hiroshima),作于1960年,此曲是潘德列茨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成名作,属于相当激进的作品;《路加受难曲》(St. Luke Passion),作于1962-1965年,这是潘德列茨基早年的一部重要的宗教音乐作品;《波兰安魂曲》(Polish Requiem),作于1980-1984年,但潘德列茨基曾多次修订这部作品,包括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逝世之后的一次。第二交响曲“圣诞”,作于1980年;第三交响曲,作于1988-1995年,由慕尼黑管弦乐团委约创作,以纪念该团创立100周年;第七交响曲“耶路撒冷七道门”,为五名独唱家,朗诵,合唱团及乐队所写,作于1996年,用以纪念耶路撒冷立城三千年,歌词全取材于圣经;第八交响曲:《无常之歌》,最初由卢森堡文化部委约为卢森堡约瑟菲娜-夏

洛特大公夫人爱乐大厅新建厅的开幕式庆典演出而作,2005年6月26日由布拉姆韦尔•托维(Bramwell Tovey)在该大厅指挥首演。后来作曲家应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对这部交响曲进行了扩充,形成一部新的作品,在第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进行世界首演。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变形”,作于1992-1995年,为小提琴家安娜-苏菲•穆特而作。作曲家本人为更好的演绎其本人的作品,经常作为指挥家与世界上大多数主要乐团合作演出。

相关领域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