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哈姆雷特》

2015年6月10日 ,话剧《哈姆雷特》在 湖南大剧院 精彩上演。

基本信息

2015.06.10

湖南大剧院

以演出现场为准

以场馆规定为准

演出详情

纯正英伦风范  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亚世界

英国TNT剧院演绎莎士比亚永恒经典悲剧《哈姆雷特》

英语对白,中文字幕

为表彰TNT剧院对英国戏剧的杰出贡献,2013年春,英国女王授予TNT艺术总监保罗·斯特宾大英帝国勋章(MBE)

“一个卓越的例子:如何将莎士比亚戏剧演绎给现代的观众。”-日本《时代周刊》

“牢牢把握住莎翁悲剧的节奏,急速前进直至毛骨悚然的高潮…精彩的表演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德国《南德意志报》

“莎士比亚经典的完美演绎,展现了作品所有的情感和哲学深度。”-捷克布拉格《PRAVO》

“充满生机,美丽超凡的剧院。”-美国《乡村之声》

“尽管用英语演出,但圣彼得堡国立喜剧院每夜爆满,我们从未看过这样的话剧。”-俄罗斯《戏剧》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创作于1601年,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创作的巅峰, 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莎翁将复仇故事深化成复杂的性格悲剧,显示出更深刻的人性思考的容量,莎士比亚说,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雷特》并行交叉的复杂情节,广阔的社会场景,尤其是对主人公内心冲突的深刻描写生动丰富地展示了宏伟壮丽的人生画面,而 “生存还是毁灭”、“人是万物的灵长”等独白更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

《哈姆雷特》导演手记 - 保罗·斯特宾

莎士比亚和英国TNT剧院

TNT剧院从2000年开始连续演出莎士比亚系列作品,迄今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演出1000余场。按照时间循序,这些作品分别是《麦克白》、《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和《驯悍记》。TNT剧院致力于经典的复活而非简单重现。

莎士比亚作品至今仍是最深厚和丰富的戏剧宝藏。莎翁诗赋优美,主题和人物刻画深刻已尽人皆知,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是体现其艺术性。排练时,我们经常觉得莎翁和我们同在,因为我们的剧院和莎翁时代的剧院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演员多才多艺,一人分饰多角,演员和角色的性别转换,以及现场音乐等等。我们的表演将激发观众的无尽想象。

最早的莎士比亚全集出版于他逝世七年后,即著名的“第一对开本”。虽然人们多认为“第一对开本”是莎士比亚真迹,但也有大量学者坚持,为了出版和私人阅读目的,“第一对开本”中的作品进行过改动和文学加工,因为伊丽莎白和詹姆斯一世时代,诗歌在英国的地位高而戏剧地位低—在莎士比亚逝世后的数十年里,英国甚至关闭了剧场。即使在莎士比亚时期,诗歌也对公共剧场构成了很大威胁,如《李尔王》完成后不久,莎士比亚所在的剧团搬到皇宫,莎翁剧作从此有了更多诗意,却丧失了早期作品的戏剧筋骨(《暴风雨》是唯一的例外)。

除“第一对开本”外,莎翁剧作还有另一版本,即“四开本”(名称源于生产剧本所用纸张

的小街),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四开本”是莎翁的剧场版剧本,较短却更有活力。例如,“四

开本”《哈姆雷特》(TNT依据的即是该版本)中有某些场景是“第一对开本”没有的,“生

存还是毁灭”的场景也比第一版更好,因此让人感觉莎士比亚在首演后对剧本进行了修改。

有趣的是,很多学者认为,我们看到的《麦克白》是长剧的缩编本,而并无“四开本”的《麦

克白》。我们力图以最接近原著的“四开本”体献出的戏剧精神贴近莎翁原著和原意,肯祈

莎翁之灵保佑。

关于《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讲述的不是人性的弱点,而是责任的自我否认。”— 俄国文豪鲍里斯·帕斯特纳克

面对《哈姆雷特》沉甸甸的艺术和文学分量,每个导演执导《哈》剧的导演都力图添上自己的分量,通过自己的才华让当代观众更好地解读原著,“以现代人的视角看莎士比亚” (波兰文艺批评家让·科特)。因此,我近期看过的《哈姆雷特》就有同一演员扮演哈姆雷特和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地,而同一女演员扮演欧菲莉亚和王后葛簇特的。还有引入弗洛伊德、爱尔兰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以及其它诸多大家的理论诠释哈姆雷特情感的,似乎仅有莎士比亚还嫌不够。

TNT剧院的《哈姆雷特》着眼于对原著的探讨。虽然不是绝对照本宣科,但我们的演绎均从原著出发,绝无无端的添加或简化。例如,在原著中,鬼魂不和哈姆雷特以外的角色包括王后直接对话,只通过哈姆雷特对这个世界的其他人施加影响。这种通过第三者施加影响的方式形成了系统的表演链,发展到最极端处为木偶的运用贯穿全剧表演。因为鬼魂隐身,在其各自角色中,克劳地还是尽职的继父,欧非莉亚似乎还在和哈姆雷特独处,罗森和吉尔还扮演着老朋友的角色,哈姆雷特依然装疯卖傻,但这一切随着小丑尤里克的死而嘎然而止。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文字永远服务于人物和情节,本着这一原则,我们也就无需生硬地引入外来理论,强行扭曲作品。

我们尤其反对英国艺术评论家施莱格尔和英国诗人柯尔律治版本的《哈姆雷特》,劳伦斯·奥利弗1949年摄制的同名电影即以该版本为依据,认为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导致了他的悲剧,王子被描写为一个哲人,一个百无一用的文人。这种带有浓厚19世纪浪漫主义色彩的对莎士比亚的演绎,依据的是事后诸葛亮式的聪明:既然鬼魂说出了真相,王子为何不能据此采取行动?我认为对此有两个答案,一旦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就可以按照莎翁的原意展开情节和塑造中心人物。首先,将剧情和对白对立是一大错误。后人臆想《哈》剧主题是思想与行动的对立,但哈姆雷特本人和赫瑞修都未对此给予多少关注,在原著中也仅有寥寥几句对白涉及到这一点。和麦克白的野心和李尔王的愚蠢自大相比,优柔寡断并非是导致哈姆雷特悲剧的致命原因。其次,后人将哈姆雷特臆想为一个哲人,但实际上哈姆雷特从未真正讨论过哲学,而总是在行动。是道德而非思想使哈姆雷特丧失了行动能力。哈姆雷特试图找到让世界拨乱反正的方式,但如果遵循他的道德准则所无法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哈姆雷特并不相信鬼魂。捕鼠器的游戏既是在试探鬼魂,也是在试探国王。但说明问题的是哈姆雷特证实了叔父谋杀了父亲后,没有抓住机会杀掉克劳地,却跑去指责他的母亲。

如果我们将哈姆雷特视为复仇者,这些举动有悖常理;但如果我们将哈姆雷特看作一个忧郁、压抑、不堪重负的年轻人,被悲痛和母亲的越轨行为压得喘不过气来,他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在哈姆雷特遇到鬼魂之前,他恨不能融化自己的血肉之躯掷向奸夫淫妇。这是在生存和毁灭间徘徊的哈姆雷特,他努力想要复仇,想将这个世界拨乱反正,但他又是忧郁的虚无主义者,即没有男人也没有女人能让他快乐。对生活的憎恨也反映在他对两性关系的厌恶(哈姆雷特没有恋母情结,我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和这部戏完全扯不上关系)。至于他施加给所有爱他的人的暴力,恐怕是他对腐朽世界和人文环境的唯一反抗方式。

如何了断这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答案只有死亡。但对哈姆雷特而言,无论自杀还是谋杀都只能证明人类的无用和人生的悲惨,只有作为事故发生的死亡才是恰如其分的,因此他只有在冲动之下而不是深思熟虑后才会刺杀克劳地(所以错杀了波隆尼尔)。无论如何,众生在死亡面前才会平等,即使国王也不例外。在理性和道德的极度矛盾中,哈姆雷特只有装疯卖傻来逃避现实。真正的悲剧在于哈姆雷特改变丹麦腐朽现状的企图却加速了其堕落。欧菲莉亚、

雷尔提、甚至波隆尼尔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无辜的,但哈姆雷特却毁灭了他们。哈姆雷特也未能拯救自己的母亲。他的复仇是自私、不被认可,也因此是不完整的。哈姆雷特的性格中有残酷也有仁慈,但最终残酷战胜了仁慈,自己也被无尽的麻烦的海洋所淹没。

莎士比亚与我们同在 – 北京观众博客

舞台上的摆设简单到极致。就是一个弧形有坡度的木质高台。没有布景。这么复杂的一台戏,他们将如何演绎?

悬念就这样一点点地被解开了。看过电影,看过话剧的剧照。也看了宣传单上的评论。但真正看完了演出,还是觉得震撼!

原汁原味的英国戏剧。莎士比亚的故乡。诗的味道。在这样寂静无声的空间里听到这样音色的诗句,人生的幸福无以言表!最令人吃惊的是这出剧的音乐,有难以描述的美。正如评论所说,是剧中的第八个角色。几乎这7个角色个个都充当过歌手、吉他手、鼓手。渲染气氛、烘托剧情。恍惚间有种瞥到十六世纪英国小城某个街角的感觉。乡村的感觉。印象最深刻的是奥菲莉娅扮演者的歌声,纯粹,干净,如同天籁。在城堡上哈姆雷特与鬼魂的会面,她那不曾间断的歌声几乎起着叙事作用。奥菲莉娅的父亲死了的那一场,她的歌唱迷乱又强劲地爆发,很像《黑暗中的舞者》里的比约克,有深沉的穿透力量,听得不禁流泪!

最绝的还有奥菲莉娅于疯癫中带着花环飘在水面,落水而死这一环节的处理。电影中有很唯美的画面,而这里是通过站在高台上的王后和奥菲莉娅的哥哥的对话进行的,王后向他描述了奥菲莉娅的落水,在她悲哀的讲述声音中,奥菲莉娅披着曳地蓝色长布,唱着纯而洁净的无词歌,缓缓从绕着高台走过,缓缓走下。

印象深刻的还有:

哈姆雷特的扮演者,英俊的扮相,匀称的身材,清晰洪亮、磁性诱人的嗓音,自然而充满爆发的激情。原来话剧不必拿腔做调。想起印象中的话剧演员的强调。没看过旧版的《雷雨》或《茶馆》。这种印象也许来源于苏联主旋律?比如《安娜》里面表现的苏联时代的宏大表演。

紧凑严密的过场,即使是场与场之间也没有停顿,往往是主要角色即将结束时,候场的演员即出现在边场演唱、弹奏吉他或拍打手鼓,或做声效(如海的波浪声,是演员端着一个沙盘模拟出逼真的声音),灯光刚一暗淡,边场演员即上场。灯光起着换场的作用。

丰富的小道具。表现最突出的是各色幕布:红色的——国王、王后登场;蓝色的——大海,奥菲莉娅死去的河流;黄色的——宫中小丑木偶表演舞台;灰色的——奥菲莉娅的墓地。

当然最难忘的,还是最后一个场景,暗淡的舞台,唯一的一束光打在哈姆雷特身上,他倒在朋友怀中,说了最后一句台词:我的心在下沉,一切都归于沉静。灯光亮。全剧结束。

受劳伦斯·奥利弗版电影《哈姆雷特》的影响,总觉得是哈姆雷特的延宕性格造成了悲剧,但本话剧的导演显然不认同这个解读,他认为尊重原著很重要,而作品中的哈姆雷特一直在行动。哈姆雷特的残酷战胜了其它,奥菲莉娅的一家都是他的牺牲品。另外他坚决抵制把弗洛伊德和哈姆雷特扯在一起的论调。想起了林语堂,当年他尊父命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注册了神学院,但却疯狂迷上了弗洛伊德,根本不是承父衣钵当牧师的料。可是许多年后回忆自己的青春年少,想起了才情横溢却早早死于瘟疫、“我年轻时的眼泪都是为她流”的二姐,想起了她的疼爱,林语堂撂了一句,“一切佛洛依德派的说法,都给我滚!”

悲剧不朽 – 重庆观众海培博客

尽管英语烂得厉害,还是去观看了来重庆巡演的英国TNT剧团的沙翁最伟大的悲剧之一 《哈姆雷特》,还是很庆幸能在自己的城市里看到倾慕已久的经典剧目。

一开始时总是要分心去看舞台旁的中文字幕,但后来竟逐渐不去在意人物在说什么了,因为演员们在在现一个流传已久,情节都已熟悉的一个悲剧故事,我已从他们的语调,情绪,表情,肢体语言,甚至吟唱中,感知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悲伤。

悲剧就是在你面前把一切美好的东西打碎了毁灭了给你看。只有悲剧才是最震撼人心,之所以令人难忘,是看到充满梦想、和爱的人们,因为阴谋,杀戮,复仇,疯狂而绝望的生活乃至死亡,使人生生的感受到美好生命和热情被罪恶摧毁的痛楚。悲剧的重量压在每个观众的心里。

《哈姆雷特》,一个很古老的复仇故事。西方人用了好几百年的时间来不断地演绎和改编这个故事,因为复仇是人性中最黑暗的部分,由此对人性的剖析和拷问多少年来一直在延续。以一个更大的错误来修正一个较小的错误,为了战胜一个魔鬼而不择手段,战胜魔鬼的结果就是使得自己也成为魔鬼,这能够算是胜利吗?其实那个时候我们最没有正义感,也离正义感最远。

早些年在书上看这个故事的时候,记得哈姆雷特给奥菲莉娅写的一首情诗: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阳会移转;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可是我的爱永没有改变。

有人说这首诗并不仅仅是写给他的恋人的,更是写给这个世界的:当这个世界用仇恨来报复我的时候,我决不回报以仇恨。如果还希望体验真正的爱,那有些事情就真的不可以去做,因为你需要保护你自己的灵魂,保护真正美好的一切。

所以整个观看的过程就是一个拷问自己灵魂的过程,这个过程由于演员们炉火纯青的表演而愈发让人震撼。诗歌一般华丽的台词,摄人心魄的鼓点,忧伤的女声吟唱,仿佛从天堂飘来唱诗般的和声,都在踏上决定所有人命运的不归路。每个演员都在精准而酣畅淋漓的展现着他们在表演,台词,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艺术造诣,张力十足,西方戏剧艺术的魅力使他们每个人通身散发出魔力,把不懂英语的我们牢牢抓住,统统拽进了古老的欧洲宫廷,去亲眼目睹了一场旷世的悲剧。

英国TNT剧院

英国TNT剧院于1980年创立,不仅在英国本土声名显赫,而且是全球巡演国家和场次最多的英语剧团——几乎占据了德国全部英语话剧市场,也是在法国、日本和俄罗斯演出最多的英语剧团。单是上一演出季,剧院就有14部剧作在三大洲上演一千余场。1993年起,英国TNT剧团开始和美国欧洲戏剧集团(American Drama Group Europe)合作制作演出。剧团艺术总监保罗·斯特宾斯获奖无数,包括在慕尼黑双年展、爱丁堡艺术节、法兰克福艺术节的奖项。剧院亦曾和多个国际戏剧节和著名剧院合作演出,包括雅典音乐厅、圣彼得堡国立喜剧院等,被誉为“首屈一指的巡演剧团”(香港《南华早报》)、“动人肺腑、魅力非凡的剧场”(纽约《乡村之声》)。

TNT既是英文炸药的缩写,亦是新剧场的缩写,剧院致力融合各种演艺形式,成为具爆炸力的新剧场。TNT以多种剧场元素为表演根基,包括英国传统戏剧、东欧大师戈罗托夫斯基和梅耶荷德的形体剧场和意大利假面喜剧等。TNT的戏剧作品有浓厚的音乐剧特质,所有作品均委约作曲家全新配乐,导演与编舞通力合作,对演员的选拔亦看重其驾驭戏剧、音乐、舞蹈的综合能力。

TNT剧院从2000年开始创作莎士比亚的系列作品,包括《哈姆雷特》、《麦克白》、《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驯悍记》等。而如同莎翁时代一样,一人分饰多角和性别反串也是鲜明的TNT特色。

TNT剧院艺术总监/导演保罗·斯特宾  Paul Stebbings

保罗·斯特宾早年在布里斯托尔大学学习戏剧,为TNT剧院执导了《驯悍记》、《仲夏夜之梦》、《雾都孤儿》、《麦克白》、《跃过布谷鸟巢》、《魔力爵士乐》、《勇敢的新大陆》、《飞越疯人院》、《欲望号街车》、《英式茶会》、《炼狱》、《白鲸记》、《谋杀福尔摩斯》等一系列作品,曾获得慕尼黑比奈尔节、爱丁堡戏剧节、德黑兰艺术节大奖和新加坡政府奖。2013年春,为表彰TNT剧院对英国戏剧的杰出贡献,保罗·斯特宾斯被英国女王授予大英帝国勋章(MBE)。

TNT世界巡演经历

英国

TNT剧院每年在英国巡演。演出场所包括伦敦皇家国立剧院、爱丁堡特拉维斯剧院、布里斯托老维克剧院、爱丁堡艺术节等。

德国

1982年起每年在德国巡演500余场,足迹遍布德国所有大中城市。演出剧场包括慕尼黑文化中心、莱比锡剧院、多特蒙德剧院等。

奥地利、瑞士

在奥地利和瑞士年均演出50余场。演出城市和剧场包括苏黎世、萨尔斯堡和日内瓦萨拉·本纳特剧院、萨尔斯堡国家剧院、冬季剧院、金冠艺术剧院、沃韦剧院等。

日本

1992年起每两年赴日一次,足迹遍布日本各主要岛屿,是在日本演出最多的非日语话剧团。演出剧场包括东京大都会艺术中心、京都府立府民厅、大阪电视中心等。

法国

在法国巡演最多的外国剧院和唯一在法国主要剧场定期演出的英语剧院。其中《雾都孤儿》曾四次赴法演出。演出剧场包括巴黎DEJAZET剧院、南希市立剧院、巴黎格雷斯宫、里尔塞巴斯特普剧院、里尔剧院、马赛吉布提剧院、鲁昂多伦剧院

北欧

1986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剧院首演,此后每年夏季赴瑞典、挪威和芬兰巡演。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TNT剧院海外巡演1981年始于阿姆斯特丹,此后定期赴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巡演,成为当地最有影响力的外国剧团。

希腊

多次赴希腊巡演和参加艺术节,在雅典音乐厅、弗罗斯音乐节剧场和卡拉马特艺术节演出。

意大利、西班牙、马耳他

2003年赴马耳他国家剧院演出《哈姆雷特》;2004年赴意大利演出《雾都孤儿》;连续15年每年赴西班牙马德里和巴塞罗那演出。

捷克和东欧

每年在捷克布拉格演出12周;2004年起赴斯洛伐克巡演。1989年赴波兰20余个城市巡演,1992年重返波兰;2005年再次携《雾都孤儿》赴波兰和匈牙利巡演。

俄罗斯和乌克兰

多次赴俄罗斯,两次赴乌克兰演出。演出剧场包括莫斯科友谊宫、圣彼得堡喜剧院、乌克兰国家剧院和基辅波多尔剧院等。

美国

两次赴美国巡演。

海湾国家

每年赴科威特、阿联酋、巴林和迪拜巡演,多次赴伊朗演出。

相关领域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