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钢琴独奏音乐会

2015年6月5日 ,安宁钢琴独奏音乐会在 深圳保利剧院 精彩上演。

基本信息

2015.06.05

深圳保利剧院

以演出现场为准

以场馆规定为准

演出详情

演出介绍

钢琴家安宁

钢琴家安宁,Steinway钢琴签约艺术家,屡次获得世界性钢琴大赛肯定,是目前极少数活跃在国际古典乐坛的华裔钢琴家之一。安宁16岁起就作为演奏家开始了他耀眼的职业生涯,以独奏家的身份与英国伦敦交响乐团、莫斯科广播电台交响乐团、巴尔地摩交响乐团、德国司徒加爱乐管弦乐团、比利时国家交响乐团、法蓝德斯广播电台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台湾交响乐团、台北市立交响乐团等乐团合作,以及与Vladimir Fedosseyev、Jorg-Peter Weigle、Rafael Fruhbeck de Burgos等著名指挥家合作。其演奏从苛刻的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到挑剔的米兰Salle Verdi剧院,再到宏伟的北京人民大会堂; 2013年11月,他应邀参加全球文化名人南极论坛,在南极成功举办独奏音乐会;2014年12月于北京国家大劇院举办「亲情中华,追梦中国」钢琴独奏音乐会。

安宁出生于北京的音乐世家,8岁赴美,中西文化的水乳交融在他身上已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其俊朗的外形、与生俱来的纯净性格、优雅气质,以及虔诚的心灵与激情演奏的极度统一,征服了全世界。其听众群从时尚的少男少女到成熟的社会名流,从在校的年轻学子到成功的商界白领,从含蓄的东方听众到奔放的西方听众;他既是一位时尚的偶像,又是古典音乐的一位大师。

他的国际大赛得奖纪录从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后钢琴大赛季军、丹麦Tivoli国际钢琴大赛首奖、美国 William Kapell 国际钢琴大赛第一名、美国肖邦钢琴大赛首奖、美国钢琴家协会大奖、国际肖邦钢琴大赛评审团特别奖以及西班牙 Santander 国际钢琴大赛第三名、美国Rachmaninoff国际钢琴大赛桂冠诗人奖及最受观众欢迎奖。参与演奏的国际音乐节包括:德国Interharmony音乐节、波兰Duszinski国际肖邦嘉年华、美国盐湖城Gina Bachauer钢琴嘉年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Monadnock音乐节、卢森堡Bourglinster音乐嘉年华、瑞士Interlaken音乐节。    

他是极少数能够被纽约音乐会评论(New York Concert Review) 称赞为: 「弹奏清晰明确,能充分掌握大规模戏剧形式的张力与平衡。他对于音乐的形式与风格,有敏锐的洞察力,他诠释音乐的能力,也是极具深度的。在技巧方面,他有完美的驾驭能力,他将成为世界上肖邦作品最佳诠释的一员」。    

被称为“钢琴诗人”的安宁,其浪漫的演奏精神和出乎神技的演奏技巧,让肖邦的乐音在新世纪里又重新苏醒过来。国际公认的肖邦专家傅聪评价“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这么富有内涵的钢琴家演奏了”。

安宁集演奏家与教育家于一身,在举办音乐会的同时,常应邀在世界各地举办大师班,他对于音乐的认知与感悟使受教者获益匪浅,这也使他的大师班成为美国几大音乐学院最受欢迎的大师班之一!

节目单

安宁钢琴独奏音乐会曲目

舒曼:阿拉貝斯克

Schumann :Arabesque

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鳴曲

Liszt: Piano Sonata in B minor

---------中场休息 Intermission---------

肖邦:降E大调夜曲,作品五十五之二

Chopin: Nocturne in E flat major, Op.55 No.2

肖邦:B小调第三号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十八

Chopin: Piano Sonata No.3 in B minor, Op.58

演出曲目以当晚演出为准

曲目简介

舒曼:《阿拉贝斯克》

(Arabeske in C major, Op.18)

「阿拉贝斯克」,也有人译为「华丽曲」,原文「arabesque」之义为「阿拉伯风格」,但此处并非指音乐充满阿拉伯调式,而是另有形容。伊斯兰教由于禁拜偶像( 人物和动物皆包括在内),所以发展出以植物图案(如藤蔓花叶)或阿拉伯文字为素材,曲折缭绕的回旋花纹装饰风格。在音乐作品中,凡是以「阿拉贝斯克」为名的乐曲,旋律也都有盘转勾缠之姿。德布西脍炙人口的《两首阿拉贝斯克》就是一例,他也曾多次在评论中以「阿拉贝斯克」来形容妙不可言的回旋交织声部、对位与旋律。

舒曼的《阿拉贝斯克》也是大名鼎鼎的作品。此曲写于1839年;那时舒曼已离开莱比锡至维也纳,和克拉拉感情稳定却饱受其父的阻挠。受新环境的音乐风气感染,舒曼这首《阿拉贝斯克》旨在诉诸ㄆ更轻盈且更女性化的风格ㄇ,是为女士所写的精巧创作。他用代表天真与单纯C大调谱曲,开头主题也极为温柔多姿,虽然乐曲发展还是有其坚持与多面—此曲以轮旋曲式谱成,在开头主题后的两段新旋律都热情进取,像是舒曼笔名佛洛瑞斯坦(Florestan)的性格,而恬静安适的最后一段自然是另一笔名欧伊比乌斯(Eusebius)的化身—如此诗意而神秘,完全让人想象不到的结尾,是作曲家带来的最大惊喜,也是演奏者永远的考验。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

(Liszt: Sonata in B minor, S.178)

无论创作多少乐曲,就凭《B小调钢琴奏鸣曲》,李斯特就足列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层出不穷的八度,精心设计的音型,加上惊涛骇浪般的动态对比,此曲所要求的演奏技巧已经极为高段,论及「实现音乐所需的技巧」更是难中之难。这是李斯特这位大钢琴家、大艺术家,留给未来大钢琴家、大艺术家的作品,演奏家的终极试金石。

比技巧更精彩的自然是音乐。有庄严崇高也有地狱狞笑,很难找出另一部作品有比《B小调钢琴奏鸣曲》更刺激的神魔交手,李斯特更写下让人入迷又困惑的乐曲结构。有人认为此曲是「双重作用结构」(double-function form)四乐章,在单一乐章中包含四乐章交响曲形式的「第一乐章、慢板乐章、诙谐曲和终曲」;也有人认为此曲应以「奏鸣曲式」之「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为结构考虑,将此曲设计为单乐章三大段演奏。有人认为此曲是前后映照,应该分成两大段对比即可;有人则认为此曲根本是「幻想曲」而非奏鸣曲,该以更自由的观点来看结构—说到底,《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首「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创作,钢琴家认为此曲是什么结构,就可以把此曲弹成什么结构,甚至不看结构而仅关注音乐动机,就主要动机的发展变化来诠释此曲。只要能够言之成理,此曲并无定解,诠释完全操于演奏者之手,果然是非凡创造心灵的经典之作。

不只结构耐人寻味,此曲义涵为何,也令人无数钢琴家与学者争相讨论。有人认为《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李斯特自己一生写照,是其生活倒影和个人描写;也有人认为此曲是圣经启发的幻想,是米尔顿《失乐园》的音乐描写。然而更多人认为此曲其实就是李斯特深深着迷的《浮士德》音乐版。「浮士德诠释」几乎成为此曲的诠释正典,从柯尔托(Alfred Cortot)、阿劳(Claudio Arrau)到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太多钢琴家以《浮士德》指涉此曲,甚至提出「既然有《但丁奏鸣曲》和《但丁交响曲》,李斯特既写了《浮士德交响曲》,自然也会写作《浮士德奏鸣曲》」这样「理所当然」的看法。然而即使「浮士德诠释」广被接受,仍改变不了此曲诠释上的根本事实—作曲家本人从来没有说《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浮士德奏鸣曲》,更没有以任何标题或故事解释此曲。相反地,李斯特甚至表示此曲创作和标题无关,是单纯的音乐作品。

就此曲音乐性格而言,其强烈、鲜明且极端的音乐主题性格,确实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善与恶、神与魔、光明与黑暗、天堂和地狱。这是李斯特写作成功之处,也因为太过成功,引发众人纷纷猜想音乐背后的故事。就结构而论,此曲善恶二元交缠不断,却意外分出三个主题表现,也自然让人联想到《失乐园》的「神—人—魔鬼」和《浮士德》的「浮士德—葛丽卿—梅菲斯特」的三向关系。此曲旋律浪漫,又带有爱情的憧憬与感受,更让人觉得确实是描写《浮士德》一书故事。但无论我们如何想象,创立「交响诗」的李斯特在此仍是不得不承认,「不说」或许才能诉尽一切。一如肖邦从不泄漏自己四首《叙事曲》的创作灵感,李斯特就是要刻意「留白」,才能让《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诠释不会定于一尊,而能呈现多元丰富的面貌。举例来说,即使《浮士德奏鸣曲》之说广被接受,柯尔托自己也认为如此,他教学时却在课堂上隐藏自己的诠释,要求学生自行寻找故事想象。甚至若我们回到「原题」,此曲之所以命名为「奏鸣曲」,就显示李斯特刻意想保持此曲纯粹音乐之抽象意义。如果自行加注故事内容并以单一故事为定解,反而降低了音乐本身的价值。李斯特绝对知道这部作品是他最伟大的杰作,他也应当为了此曲的声明与地位而努力。一如他精心设计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在单一乐章中出现三个主题,各主题并互相连贯,挑战传统「奏鸣曲式」观点,如果李斯特能以「幻想曲」的手法写作来颠覆以往以「奏鸣曲式」写作协奏曲的传统,那么他以同样精神来写作「奏鸣曲」,或许也不足为奇。

或许李斯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写下《B小调钢琴奏鸣曲》—那像是幻想神灵突然抓着他的手,透过音乐在谱纸上留下永恒身影。无论有过多少经典诠释,钢琴家永远可以在此曲找到新发现。这正是音乐演出之所以迷人,经典作品永远长青的原因。无论你听了几回,《B小调钢琴奏鸣曲》永远不会让你失望,也永远可以期待新见解与新表现。

---------中场休息 Intermission---------

肖邦:永恒的钢琴诗人

钢琴大师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曾说:「世界各地听众音乐喜好不同,对作曲家各有偏爱,唯有肖邦放诸四海皆准。」诚然,或许至今再也没有一位作曲家能像肖邦一样,不只故乡波兰引以为傲,法俄两国也抢着沾光,从南美到东瀛皆为之疯狂。这世上当然还是能找出不爱肖邦的人,肖邦却无所不在。

如此广受热爱的作曲家,竟也是诸多悖论与矛盾的总合。虽是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肖邦最敬重的作曲家却是巴赫和莫扎特,笔法也多见巴洛克与古典乐派精神与技巧。虽不会完全冷眼旁观,他却很难称得上涉入任何创作主义与艺术风潮。肖邦以音乐探索世界,但那世界最后就是自己,全然自我中心。只是这样特别又自我的天才,最后又写出革命性的突破。他永远尝试形式的表现可能,给予旧曲类新定义,更是和声运用的革命家。而身为古往今来最出色的演奏大师之一,肖邦彻底发挥钢琴的表现可能,让音乐和乐器合而为一。其对钢琴了解之深,至今仍无多少作曲家能与他并驾齐驱。波兰民俗音乐独具风味的音程、半音、调式和节奏,不只在肖邦作品中精炼成伟大艺术,更因为肖邦而影响世界。

也因如此,肖邦极为通俗,却也极为困难,想要演奏好绝非易事。在下半场的曲目中,我们可以听到晚期肖邦不同的创新尝试,如何在夜曲与奏鸣曲这两个形式中发挥创意,并开展绚烂多姿的演奏技法。

肖邦:《降E大调夜曲》,作品五十五之二

Chopin: Nocturne in E flat major, Op.55 No.2

肖邦说话相当「吝啬」,难得听到他对作曲家说好话,同代人里大概只有贝里尼曾得到他的推崇。这位美声歌剧大师,旋律精纯古雅,浪漫中有着高贵的矜持与自制,和肖邦果然颇见互通之处。也从贝里尼的声乐线条中,肖邦精研出统整小格局以成大章法的旋律设计,在钢琴上发展出独到的「装饰性旋律」,将人声与器乐合而为一。

《夜曲》并不是肖邦所发明的曲类,却是被肖邦真正写出伟大创作的曲类。从轻柔甜美的沙龙风开始,肖邦逐步拓展夜曲的表现幅度,曲曲都有新意。1843年写作的作品五十五《两首夜曲》,就是他实验诸多形式章法后,化结构于无形的作品。第一曲F小调尚有模糊的三段体结构可言,而今晚演奏的第二曲降E大调,却宛如即兴演奏的化身。全曲虽然有旋律素材对应,也有段落重复,组织发展却相当自由,从开头主题一路延展至尾,旋律始终无法预期,也不断带来惊喜。肖邦在此曲展现出神乎其技的声部写作与和声变化,左手脱离伴奏,成为和右手两个声部互动的线条。全曲三个声部各自行走却又彼此牵动,巧妙地在和谐与不和谐的对应中游移,来回之间既是顶级弹性速度,也永远充满惊奇。如此音乐自然要求至高演奏技巧,堪称肖邦最难的作品之一。只是难虽难,此曲的飘逸悠扬却让听者忘记钢琴家所必须下的苦功,而那又需要更深层的技巧修为。

肖邦:《B小调第三号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十八

Chopin: Piano Sonata No.3 in B minor, Op.58

作品五十五之二《降E大调夜曲》有即兴演奏的风韵,《第三号钢琴奏鸣曲》却是最严谨明确的伟构。在写过各式小型作品,也开展出大型《波兰舞曲》以及原创性的《诙谐曲》和《叙事曲》后,肖邦在1839年回到「奏鸣曲」这个形式,数年内写下《第二号钢琴奏鸣曲》、《第三号钢琴奏鸣曲》以及《大提琴奏鸣曲》三部四乐章大型奏鸣曲。在写作《第一号钢琴奏鸣曲》二十余年后,处于成熟期的作曲家对「奏鸣曲式」已有完整的新构想。他不再试验,出手就是不凡的大家之言。

相关领域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