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歌舞剧院原创歌剧《大汉苏武》

2015年11月11日 ,陕西省歌舞剧院原创歌剧《大汉苏武》在 上海大剧院 精彩上演。

基本信息

2015.11.11

上海大剧院-大剧场

以现场为准

以场馆规定为准

演出详情

《大汉苏武》 中国歌剧的守望与回归

大型原创歌剧《大汉苏武》,由陕西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历经四年精心创排,将于2013年8月在西安人民剧院盛大首演。这是陕西“大汉三部曲”的巅峰巨作,倾注了数百位艺术家的心血与梦想,受益于陕西文化创意产业的鼓舞推动,《大汉苏武》必将成为当代中国歌剧的最强音。

陕西省歌舞剧院原创歌剧《大汉苏武》

歌剧的信徒们

陈蔚是著名的中国歌剧导演,30年来创作了几部中国最著名的歌剧。歌剧被称为艺术殿堂里的集大成者,但这种观念不断遭受到现实的挑战。除北京上海之外的中国城市里没有人会为一部歌剧买单。“(歌剧)导演是个很惨的职业。”陈蔚说。处在艺术生涯巅峰时期的陈蔚,有一种抱负,要做一个有总结意义的作品。

“歌剧导演得遇到一种命运眷顾,使她能够遇到好剧本,好作曲……然后她才能做好她的事。” 2012年,她听到陕西邀请它做一部《大汉苏武》的歌剧时,她觉得这可能没多大意思。

这是个说了太多次的故事,对于一个故事而言,说了太多就等于死亡。而且这是一个沉重的故事。

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十年打造一部歌剧,二十年前是《张骞》,十年前打造了《司马迁》。这是当代歌剧艺术家的命运,每十年的沉寂都使歌剧院陷于生存的惶恐中,“我们得为生存而演。”刘庆院长说。歌剧是皇冠上的明珠,也是桂冠上的荆棘,在陕西最高水平的歌舞剧院任职,就像被钉上了十字架。20年社会巨变,出现了无数新生事物,中国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他们只打造了两部歌剧。刘庆和歌舞剧院上下数百名艺术家,犹如遥远而孤独的梦幻世界里的一队老兵,他们必须走下去。时代狂飙突进,他们这种姿态显得落寞。

陈蔚拿到党小黄的剧本时有些惊讶,这是一个风姿卓楚的汉族人,带着铮铮铁骨回家的故事。读到最后一幕,陈蔚为这位间隔遥远的男人落了泪。2012年秋,在北京,郝维亚带着曲子见陈蔚,一边弹琴,一边唱出曲谱。在小琴房里,声嘶力竭地呼唤苏武的魂魄。陈蔚眼前,剧本、曲谱、舞台三体合一,陈蔚觉得这就是她等待已久的命运的眷顾。于是,一部歌剧召唤了它的信徒们。

剧里剧外

2013年7月18日,陈蔚在陕歌五层排演厅里,从1点到6点,排练了两场。第一场结局处,手持砍刀的秦腔黑撒和一名现代舞演员,同时用恸人的长嚎和灵动的舞姿诠释着人类极限的故事,大家哭了。第二场结局处大家又哭了。此刻没有观众,歌剧演员和主创人员们互相鼓着掌。他们就在这个故事里,他们是故事的一部分。

米东风56岁,饰演苏武。体型高大的米东风,抵不过岁月侵袭,面部松弛、腹部隆起、记忆力下降。他跑步、节食,没日没夜地背词、练声。他从台上下来时,一身大汗,步态沉重。在舞台上,时间却从未流逝过。他36岁演过《张骞》,46岁演过《司马迁》,56岁饰演《苏武》则是对歌剧艺术家生涯的一个注解——这份孤独、坚守、有情怀的人生。这是君子之德的坚持,也是对歌剧的坚持。

陕歌合唱队优美的合唱传出排演厅,在排练中心的大楼外回旋着,飘入空中。他们在十年沉寂后发出的声音,如此清脆、新鲜、婉转,以至于听到的人们要发出质问,为什么我们从来不听歌剧!一场歌剧要调动繁多的资源,剧本、作曲、导演、乐队、舞台、服装、背景制作,而且由于歌剧本身所需要的典雅精良,每个环节都是各领域的顶尖水准。但得到的收获却极不相称,很多歌剧演员只有每月2000块钱的工资,不如一个商场销售员。在物质主义时代,这是另一版苏武牧羊的故事。“没有坚守,就干不了歌剧,”陕歌歌剧团团长冯学忠说,“苏武和歌剧人的精神的确有一定程度的重叠。”

改制成就精品

一部歌剧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这个本子在陕西演艺集团内部引发了争议。“实事求是的说,这个社会上比较推崇的是流行文化、无厘头文化,这种严肃的历史题材,其实没人愿意做。这事出力不讨好。” 陕西演艺集团董事长刘兵说。

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的历史令人肃然起敬:72年前成立于延安,毛泽东亲笔题词“西北文工团”,中国经典歌剧《白毛女》即是它的手笔。然而时代变化,陕西省歌舞剧院不能遗世独立,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使陕西歌舞剧院和其他八家院团,于2009年改制成为陕西演艺集团。这些老单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与严格意义上的公司对照,“纪律都比较松散,条件也比较差。”改制后的陕西演艺集团实际上肩负着两种使命:一是赚钱养家;二是社会效益。

集团内部对这部歌剧能不能赚到钱,改制后的集团为什么还要“故作清高”争议很大。一部歌剧的巨大成本会不会拖累集团,耗时耗力的准备会不会延误集团市场化的机遇,而资金来源和市场营销都是新公司的软肋。陕演集团高层对这个项目的认识是,非常难。要么放弃,要么就倾尽全力占领艺术的制高点。

“歌剧这种交流,不等同于电视、电影或互联网形式的艺术交流,它的感受是绝对取代不了的。你只有在现场,感受演唱、音乐、表演、舞台,感受艺术家称之为人性的东西并与之交流互动,你才能说你在领略人类文明最高的艺术成果。做不做,剧作的艺术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刘兵满怀信心地说。

决策过程是艰难的,艺术家的天才激情,需要领导者的担当和胸怀来实现。集团班子在越来越激烈的讨论中,也逐渐形成一个坚定的共识: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把这些东西做出来,可能再也没有人会做这些东西了。

由此,《大汉苏武》从一个老大难问题,成为陕西演艺集团转企改制4年以来,精品战略的突破口。在这个过程中,省宣传部、文化厅高度重视,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他们要一起把它做成一个品牌,成就陕西演艺集团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艺术高度。

吟唱中国梦

汉,是一个英雄的时代。

中国文明的珍贵遗产,给西安留下了无数财富,并且不断地重现于这个时代。

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历史上最重要的三部戏,分别对应着不同阶段社会思潮的转变:90年代初的歌剧《张骞》,为当时的改革开放,勇于冒险的精神写下注脚;2000年的歌剧《司马迁》,为实事求是、弘扬科学发展观的方针做了呼应。2013年的《大汉苏武》,则针对浮躁空虚、物质至上的社会风气做出强烈的照应。三位汉代英雄身上闪耀的时代价值,体现出中华精神财富的博大。

“中国精神的当代价值,是我们努力挖掘的财富。” 陕西演艺集团总经理张民说,“在追问中华文明内核的过程中,我们要创造陕西文化艺术的新高度,创造我们新时期的文化标杆,我们有这么一个责任。”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带来很多变化,但我们还是应该把精力集中在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上。”刘兵说,“生活需要有一个核心,就是精神。我一直在想一件事情,中华民族其实也有一个价值核心,就是我们的中国精神。”

在排演厅里,陈蔚要求各个环节“厚重而不笨重,古朴而不陈旧”,具有强烈的当代意识和国际化面貌。本土歌剧作为文化高地,与西方歌剧暗中较劲,历经了模仿、拼凑、炫技和形式大于真情实意的过程。要真正通过歌剧表达自己,必须洗净铅华。一批优秀的歌剧创作者能够在更自由的水平上创作本土歌剧,这是努力的结果,也和中国文化恢复自信的大时代相应相和。这是中国文化登上世界舞台的时候。

“认认真真地研究中国,中华民族的复兴根本是文化的复兴。这正是中国梦。”刘兵说。一个激荡人心的故事,到底有什么用呢?是一场热闹之后的静默?不,那是一道滋味,一份情怀,一种信念。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民族的蓝图,也是每个人的蓝图,用艺术手段去诠释中国梦,反映人民焕发出来的热情和创造精神,是陕西文化事业迈向国际舞台的矫健步履。《大汉苏武》正汇聚着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穿越千年历史,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歌剧《大汉苏武》  敬请期待!

相关领域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