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实验川剧《情叹》

2013年7月20日 至 2013年7月21日 ,★第四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实验川剧《情叹》在 国话先锋剧场 精彩上演。

基本信息

2013.07.20 - 2013.07.21

国话先锋剧场

暂无

演出详情

主演:田蔓莎

帮腔:简小丽

司鼓:洪显松

二鼓:钟开志

大锣:余富伦

小锣:王昌全

大钵:杨 帆

舞台总监:佟姗珊

舞美设计:沈 力

灯光设计:黄祖延

灯光执行:蒋志凌

服装设计:赵志珍

化 妆:李月琴

总监制:郭宇

行政总监:黄暾炜

制作人:田蔓莎

柏林世界文化中心委约作品

演出介绍:

手、眼、身、步分解动作的展现,在轻轻的鼓点声中,她穿上了彩鞋,缓缓走进了舞台、走进了戏中之人。一个青丝粉黛、白衣素服,在爱、恨、念、唱之中,堆砌出的一个被夫所弃却不屈不挠的古代痴心女子焦桂英。

特殊的历史时期,舞台已变得遥不可及。刹那间,一个正在舞台上演着焦桂英的名角、一个一辈子活在舞台上的当红艺人,被赶下了舞台,成了一名打扫剧场的清洁工人。她清扫尘埃,却扫不去她对往日舞台的眷念,她擦拭桌椅,却擦不去她肢体记忆中传统川剧的表演。她忘记了一切,仿佛又回到了舞台……

苦难之后,迎来新生。岁月的侵噬,让她疲惫的身躯再也不能立于舞台。面对着自己的学生,就象面对新生。还是那个焦桂英,还是为了那段情、那段爱。那一招一式,一唱一和,让人看到了她想寻找自己的从前……

不停的脚步一直往前,走到尽头,回望的那瞬间,看不到的是脚印,留下的却是深深的记忆……

编剧:

喻荣军,国家一级编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副总经理、艺术室主任。上海国际当代戏剧季主任。2000年至2011年,已有三十多部话剧作品被国内外几十家剧院上演,并荣获包括中国话剧金狮奖编剧奖、全国剧展优秀编剧奖等国内外多项专业奖项。2004、2007年两次荣获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对美国进行戏剧文化交流研究。2008年获英国皇家宫庭剧院奖学金参加其国际编剧驻场学习。主要话剧作品有《去年冬天》、《WWW.COM》、《天堂隔壁是疯人院》、《卡布其诺的咸味》、《谎言背后》、《香水》、《午夜的哈瓦那》、《人模狗样》、《活性炭》、《双城冬季》、《漂移》、《吁天》、《震颤》、《浮生记》和《资本—论》。

概念创意/导演/主演:

田蔓莎,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导演。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研究生导师、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副团长。

曾两度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表演奖第一名、上海戏剧“白玉兰”表演主角奖、国际剧协(ITI)德国中心现代音乐剧场“特别奖”、两度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ACC(亚洲文化协会)奖助赴美访问。

田蔓莎除从事艺术创作演出外,还从事艺术教育和艺术管理工作。她不仅是当代川剧改革的先锋派人物,亦是中国当代戏曲界集表、导、教等多个角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表演代表作品川剧《死水微澜》、《武松杀嫂》、《阴阳河》、《打神》等,实验剧《四大发明》、《一桌二椅》、《谁在敲门》、《录像圈》等。导演作品歌剧《文姬-胡笳十八拍》、昆曲《牡丹亭》、京剧《死水微澜》、川剧《马克白夫人》、概念川剧《情叹》等。

导演阐述:

本剧创作源于一个川剧老艺人的故事。之后,我拜访了很多老艺人,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对艺术的挚着,深深感动了我,同时,也启发我对于传统戏曲表演艺人身体训练、身体记忆和艺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传承了几百年的中国戏曲,是一门“口传心授”活在艺术家身上的艺术。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几百年前的中国戏曲在当今的舞台上展现着、延续着、传承着。但是,真正属于艺术家身体里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有的、内在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却是无法学到和传承的,而这一部分都将随着艺术家的逝去而永远地消失。这种传统艺术消失的速度非常惊人,让人心痛。人的记忆是有选择的,如果人不重视的人和事,记忆也会选择放弃。

社会的变化影响着肢体变化。不同的训练方法也影响着肢体变化。通过《情叹》,能让那个大家了解到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和艺术发展,是受社会发展变化的限制和影响的,人的身体是受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会发生改变的,不同的训练方法,影响着艺术家的身体和身体记忆。

我们知道,文化记忆最普遍的方式是文字和仪式。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记忆方式,应该是身与心两者结合的记忆方式。

中国戏曲发展至今,一直是在传承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创造着新的传统和新的记忆。希望借此剧能探寻传统戏曲在当代另一种表达的可能。

第四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实验川剧《情叹》敬请期待!

相关领域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