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哈丁与伦敦交响乐团音乐会 北京站

2017年2月22日 至 2017年2月23日 ,丹尼尔·哈丁与伦敦交响乐团音乐会 北京站在 国家大剧院 精彩上演。

基本信息

2017.02.22 - 2017.02.23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

以演出现场为准

以场馆规定为准

演出详情

演出介绍

它是与柏林、维也纳爱乐比肩的欧洲交响乐劲旅,它是阿巴多、戴维斯等指坛巨匠一手缔造的英国古典音乐传奇。作为英国三大交响乐团之首的伦敦交响乐团创建于1904年,它的前身是1895年成立的女王大厅管弦乐团。自建立以来,伦敦交响乐团一直是英国乃至全欧洲最顶尖的乐团,多次被欧洲权威音乐杂志列入全球“四强”行列。

伦敦交响乐团拥有诸多首屈一指的独奏家和指挥家。其中,指挥丹尼尔•哈丁外形俊朗帅气,指挥风格磅礴大气、缜密潇洒,堪称当今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指坛“少帅”之一。哈丁的履历颇具传奇色彩,17岁就演出了勋伯格的《月亮小丑》,后制作录音带寄给指挥大师西蒙•拉特爵士,拉特听过立即聘请他为助理指挥;19岁又被阿巴多聘请担任自己在柏林爱乐的助理指挥,20岁便登上了柏林爱乐大厅的指挥台;28岁首度指挥维也纳爱乐;34岁成为伦敦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同时接任瑞典广播交响乐团。

2月22日至23日,伦敦交响乐团将在丹尼尔•哈丁的带领下第三次登陆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丹麦著名小提琴家尼古拉•齐奈德、德国女高音克里斯蒂安•卡格、小号演奏家哈肯•哈登伯格也将前来助阵。尼古拉•齐奈德是当代国际乐坛极负盛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指挥、室内乐演奏家,《弦乐》杂志曾描述他的演奏“富有智慧而触动人心,洋溢着激情,却毫不造作和放任自由”。《芝加哥时报》则称:“假如说1970年克莱默的出现震惊小提琴乐坛,那么如今齐奈德的出现就更为瞩目了。”小提琴大师梅纽因更是对他赞誉有加:“齐奈德对于小提琴的精准驾驭与乐曲的细腻诠释,令人不禁重温起过去那些小提琴大师辉煌灿烂,而今已不复存在的时代。”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女高音歌唱家克里斯蒂安•卡格曾获得丽莉莱曼奖章,2009年被《歌剧世界》杂志评选为年度最佳青年演员,并于次年获得了著名的古典回声大奖。哈肯•哈登伯格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小号独奏家之一,《泰晤士报》曾评价他:“哈肯•哈登伯格的小号演奏干净、细腻,全世界无人能出其右。”此次演出将以强大的演出阵容,为北京观众献上正月里的超值音乐大礼。

指挥

丹尼尔•哈丁

丹尼尔•哈丁

丹尼尔•哈丁出生于牛津,曾在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担任西蒙•拉特爵士的助理,自此开始职业生涯并于1994年首次登上舞台。之后,他在柏林爱乐乐团担任克劳迪奥•阿巴多的助理,并于1996年在柏林音乐节上首次亮相演出。

丹尼尔•哈丁是巴黎管弦乐团的新任音乐总监,同时还继续担任瑞典广播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和伦敦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哈丁还曾担任马勒室内乐团的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2003-2011),特隆赫姆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97-2000),瑞典诺尔雪平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1997-2003),德国不莱梅室内爱乐乐团音乐总监(1997-2003),新日本爱乐乐团音乐合作伙伴等职务,并被马勒室内乐团授予“终身桂冠指挥”称号。

哈丁多次与众多知名交响乐团合作,包括维也纳爱乐乐团、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斯卡拉爱乐乐团。还曾担任过慕尼黑爱乐乐团、里昂国家管弦乐团、奥斯陆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斯德哥尔摩皇家爱乐乐团、意大利国立圣切契利亚音乐学院、启蒙时代管弦乐团、鹿特丹爱乐乐团、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和巴黎香榭丽舍管弦乐团的客席指挥。在美国,他还曾指挥过纽约爱乐乐团、费城管弦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和芝加哥交响乐团。

2005年,丹尼尔•哈丁指挥新作《伊多梅纽斯》拉开米兰斯卡拉大剧院演出季的帷幕,后又于2007年重返斯卡拉指挥了《莎乐美》,并于2008年指挥了双联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和《囚犯》,2011年指挥的双联剧《乡村骑士》和《丑角》在意大利著名的音乐评论家投票大赛“佛朗哥•阿比亚蒂”上胜出。哈丁曾指挥过多部歌剧作品的演出,如携手维也纳爱乐乐团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演的《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唐乔凡尼》、《费加罗的婚礼》,在英国皇家歌剧院上演的《旋螺丝》和《沃采克》,在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上演的《后宫诱逃》,在维也纳艺术节上演的《魔笛》等。2012年至2013演出季,他再次重返斯卡拉歌剧院指挥《法斯塔夫》并携《漂泊的荷兰人》首次登上德国柏林国家歌剧院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舞台。哈丁与艾克斯普罗旺斯音乐节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曾在艺术节上指挥过《女人心》《唐乔凡尼》《旋螺丝》《茶花女》《叶甫盖尼•奥涅金》《费加罗的婚礼》等多部新作品,今年将再次造访该艺术节,指挥斯特拉文斯基的《游子历程》。

丹尼尔•哈丁新近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为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录制的马勒第十交响曲,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合作录制的奥尔夫的《布兰诗歌》均广受好评。同时,还与马勒室内乐团合作为Virgin/EMI录制有马勒第四交响曲,与德国不莱梅室内爱乐乐团合作录制勃拉姆斯第三和第四交响曲,与伦敦交响乐团录制的《比利•巴德》荣获“格莱美之最佳歌剧唱片奖”,与马勒室内乐团合作的《唐乔凡尼》和《旋螺丝》荣获“法国2002年度震撼大奖”。

丹尼尔•哈丁于2002年获得由法国政府颁发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并于2012年入选瑞典皇家音乐学院。

艺术家

尼古拉•齐奈德

尼古拉•齐奈德小提琴

尼古拉•齐奈德既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家,又是技艺精湛的小提琴独奏家,以这两种身份,他都曾与世界顶尖的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他从2010年起担任圣彼得堡马林斯基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此前是瑞典室内乐团的首席客座指挥。

在与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和指挥家克里斯蒂安•蒂勒曼合作于BBC逍遥音乐节呈现精彩演出之后,2016年至2017年演出季,齐奈德投入了一项新的工作,他将作为小提琴兼指挥,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录制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全集。齐奈德与伦敦交响乐团一直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每个演出季都会作为指挥家或小提琴独奏,与乐团同台演出。

无论是作为指挥家还是小提琴家,齐奈德都十分乐于各大交响乐团加深合作,特别是那些令他感到默契十足的乐团,定期合作的乐团包括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荷兰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底特律交响乐团、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华盛顿国立交响乐团和慕尼黑爱乐乐团等。

齐奈德录制过许多作品,包括与艾伦•吉尔伯特和纽约爱乐乐团合作尼尔森的协奏曲,与已故科林•戴维斯爵士和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合作埃尔加的协奏曲,与瓦莱里•捷杰耶夫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录制获奖唱片勃拉姆斯和康戈尔德的协奏曲,与祖宾•梅塔和以色列爱乐乐团合作贝多芬和门德尔松的协奏曲,与马里斯•杨颂斯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协奏曲及格拉祖诺夫的协奏曲,与里卡尔多•夏伊和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录制DVD版的门德尔松的协奏曲等。此外,他还曾与叶菲姆•布朗夫曼联手录制勃拉姆斯小提琴和钢琴作品全集。

齐奈德还热衷于支持和培养下一代音乐人才。他创立了一年一度的北欧音乐学院夏季学校,并担任艺术总监长达十年之久。

尼古拉•齐奈德所使用的小提琴是一把1741年的瓜内利名琴——克莱斯勒的“德尔•杰苏”,由丹麦皇家剧院长期借用,威卢克斯基金会和Knud Højgaard 基金会资助。

克里斯蒂安娜•卡格

克里斯蒂安娜•卡格女高音

克里斯蒂安娜•卡格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福伊希特旺根,在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大学和维罗纳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在莫扎特音乐大学,她师从海纳•霍普夫纳和沃尔夫冈•霍兹迈尔,并获得了莉莉•雷曼奖章。2009年,她被《Opernwelt》杂志评为年度最佳青年演员。她还凭借2010年的首张德文艺术歌曲专辑《Verwandlung – Lieder eines Jahres》(布克哈德•克林伴奏)和2016年与乔纳森•科恩及阿尔坎杰洛合作的音乐会咏叹调专辑《Scene!》,两度获得久负盛名的德国古典回声大奖大奖。

她曾是汉堡国立歌剧院国际歌剧工作室成员,随后于2008年加盟法兰克福歌剧院,并在此出演了苏珊娜、穆赛塔、帕米娜、塞维利亚、兹登卡,以及《卡里斯托》中的卡里斯托等角色。2013年,她回到法兰克福,在克劳斯•古特执导的新版《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中扮演梅丽桑德,广受好评。2015年,她又出演了《玫瑰骑士》中的苏菲。

她于2006年首次登台萨尔茨堡音乐节,后来又在音乐节上出演过《奥菲欧与尤里迪西》中的爱神(与里卡尔多•穆蒂合作)和《唐璜》中的采琳娜(与雅尼克•赛冈合作)。她定期在维也纳河畔歌剧院演出,演唱过《米特拉达特》中的Ismene、《卡斯托尔与波吕克斯》中的Telaire,以及《比阿特丽斯和本尼迪克》中的希罗。在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她出演过《帕莱斯特里那》中的Ighino以及《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对话》中的Pamina和Blanche。在柏林轻歌剧院,她出演了《艺术家生涯》中的穆赛塔和《唐•帕斯夸莱》中的诺丽娜。在里尔歌剧院,她扮演了《浪子历程》中的安妮•特鲁洛夫。此外,她还在德累斯顿的申培尔歌剧院出演过苏菲(与克里斯蒂安•蒂勒曼合作)。上个演出季,她首次在英国皇家剧院登台出演帕米娜,初次登上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舞台扮演苏菲,并在芝加哥歌剧院完成了美国的首场歌剧演出,扮演苏珊娜。今年,她再度登台芝加哥,角色是《魔笛》中的帕米娜。

音乐会方面,克里斯蒂安娜•卡格合作过的指挥家及院团包括尼古拉斯•哈农库特和维也纳古乐合奏团、丹尼尔•哈丁和伦敦交响乐团等。此外,她还与维也纳交响乐团和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合作进行过美国巡演,在东京与马里斯•杨颂斯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与克里斯蒂安•蒂勒曼和柏林爱乐乐团携手登台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与雅尼克•赛冈及鹿特丹爱乐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一同亮相纽约的非常莫扎特音乐节;与乔纳森•诺特和汉堡交响乐团同台演出,与安德烈斯•奥罗兹柯-埃斯特拉达和圣西西莉亚学院管弦乐团共同登台,还与伊沃•波顿联手参演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周,与劳伦斯•伊奎贝携手登台萨尔茨堡音乐节。2016年至2017年度,她的演出计划包括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勃拉姆斯的《安魂曲》,与巴黎交响乐团合作舒曼的《天堂与仙子》,以及与瑞典广播交响乐团合作舒曼的《浮士德中的场景》。克里斯蒂安娜还将与伦敦交响乐团一道进行亚洲巡演(马勒《第四交响曲》),并与英国协奏团一起赴美国演出,扮演《阿里奥丹特》中的吉内芙拉。另外,她还担任2017年维尔茨堡音乐节的驻地艺术家。

克里斯蒂安娜还致力于举办独唱音乐会,并且常有杰出表现。她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奥地利施瓦森贝格舒伯特音乐节、威格摩尔音乐厅和爱丁堡国际艺术节都举办过独唱音乐会,还获得了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先驱天使”奖。此外,她还曾在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大学、维也纳音乐厅,以及艾森、科隆、施韦青根、汉堡、因斯布鲁克、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斯图加特等地举办音乐会。2015-2016年度在施瓦森贝格舒伯特音乐节和威格摩尔音乐厅举办了重要的音乐会,还有首次举办的日本和美国巡演音乐会(与马尔科姆•马蒂诺合作),其中,在日本王子音乐厅举办的音乐会由NHK电视台播出,美国巡演则包括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办的演出。

哈肯•哈登伯格

哈肯•哈登伯格小号

“哈肯•哈登伯格的小号演奏干净、细腻,全世界无人能出其右。”——《泰晤士报》

哈肯•哈登伯格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小号独奏家之一,一直以来他的杰出表现和不断创新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认可。除演出古典音乐曲目外,他还以率先演奏重要的新小号艺术作品著称。

哈肯•哈登伯格与很多世界顶尖的乐团都有过合作,包括纽约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NHK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瑞典广播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和爱乐管弦乐团等。其中,爱乐乐团在2015年至2016年度专门为他打造了一系列演出。他经常合作的指挥家包括艾伦•吉尔伯特、丹尼尔•哈丁、帕沃•雅尔维、英格•麦茨马赫、安德里斯•尼尔森斯、约翰•斯托嘉德、大卫•津曼等。.

哈登伯格所演出的曲目中,重头戏是作曲家们专门为他所写或由他鼎力演奏的那些作品,主要出自哈里森•伯特威斯尔爵士、布雷特•迪恩、汉斯•维尔纳•亨策、罗尔夫•马丁森、奥尔加•纽沃斯、阿尔沃•帕尔特、马克-安东尼•特内奇、罗尔夫•沃林和HK•格鲁贝尔等人之手。其中,格鲁贝尔的协奏曲被哈登伯格反复演奏,到2015年与柏林爱乐合作演出时,已是第70次。

2016夏天,哈登伯格再次来到BBC逍遥音乐节,此时距他初次登台音乐节已有30年了。他与BBC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还担任了卡多根音乐厅一场室内乐演出的指导工作。2016-2017演出季,他的工作重点包括出任法国广播爱乐乐团驻团音乐家并承担协奏曲演奏、指挥、戏剧导演等任务,随圣路易斯交响乐团和伦敦交响乐团巡演,而后他会回到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和皇家音乐厅交响乐团参与演出。

指挥也是哈登伯格音乐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挥过的乐团包括BBC爱乐乐团、圣保罗和瑞典室内乐团、德累斯顿爱乐乐团、RTÉ国立交响乐团、加利西亚和马尔默皇家爱乐乐团等。此外,他还与打击乐演奏家科林•柯里和钢琴家罗兰•潘提纳一起举办演奏会。今年,他将与潘提纳一起在伦敦威格摩尔音乐厅和旧金山演出。他同时还担任马尔默室内乐艺术节的艺术总监,这是一个新的国际性室内乐音乐节。

他在飞利浦、百代、德意志留声机、BIS、Ondine等唱片公司都录制过唱片,最新唱片是与卑尔根爱乐乐团和约翰•斯托嘉德合作录制的罗尔夫•沃林的协奏曲《渔王》。早些时候,他还与田野里的圣马丁乐团合作录制过全新改编的电影音乐和流行音乐(BIS),与瑞典室内乐团合作录制了格鲁贝尔和许维兹克的作品(BIS),还与哥德堡交响乐团合作录制了小号协奏曲专辑(DG)。

哈登伯格出生在瑞典马尔默,八岁开始在马尔默随博•尼尔森学习小号,后前往巴黎音乐学院师从皮埃尔•蒂博继续学习,后来又到洛杉矶向托马斯•史蒂文森学艺。他目前是马尔默音乐学院的教授。

演出团体

伦敦交响乐团

伦敦交响乐团致力于将最美好的音乐奉献给全世界尽可能多的观众。无论走到哪里,这都是乐团的核心目标。百余年风雨沧桑形成了伦敦交响乐团独特的气质,忠于音乐,忠于观众。乐团成立于1904年,由伦敦最杰出的一批音乐家创立,是一个自治的音乐团体,由艺术家所有,采取合伙人制。乐团的创始人对乐团活动拥有充分的控制权,因此,在制定计划时总能将音乐放在首位。如今,乐团仍然归团员们所有,来自世界各地的95名音乐家用他们的热情与艺术才华塑造了乐团标志性的美妙音色,乐团也一如既往地将对音乐的追求作为一切活动的核心,这一点得到了乐团管理者热情而坚定的支持。

从1982年中心开放时起,伦敦交响乐团就一直将伦敦的巴比肯艺术中心作为驻地。每年,乐团会在这里举行70场交响乐演出,并到世界各地举办70场巡演。此外,它还会在圣卢克斯音乐厅安排24场音乐会,并通过社区与教育项目LSO Discovery开展950次工作坊和147场音乐会演出。乐团非常支持新音乐的创作,会定期委托英国最优秀的作曲家为其创作交响乐作品和不同配置的室内乐作品。

伦敦交响乐团与许多杰出的艺术家都有着很深的渊源:西蒙•拉特爵士将于2017年9月出任乐团艺术总监,丹尼尔•哈丁和贾南德雷亚•诺塞达将出任首席客座指挥,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任桂冠指挥,安德烈•普列文任名誉指挥。此外,乐团与许多其他优秀指挥家和独奏家也都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他们都十分珍视乐团所提供的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与机遇。人们将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比作驾驶一辆性能极佳的跑车,用西蒙•拉特爵士的话说,它“有针尖大的一点地方就能自如发挥”。乐团的音乐家们对自己的音乐事业极为专注和投入,头脑聪慧,反应迅速。乐团始终渴望做到尽善尽美,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演出都希望达到最高水准。乐团的许多成员在独奏和室内乐领域也有上佳表现,还在伦敦及世界其他地方的音乐学院任教,将自己深厚的知识积淀传授给未来的音乐家们。同时,他们也会将这些活动中获得艺术经验带给乐团,激励和影响着其他的乐手,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水准。

伦敦交响乐团在电影音乐演奏方面享有盛誉,数百万电影观众欣赏过乐团的精彩演奏。《星球大战》《哈利•波特》《夺宝奇兵》等影片中的数百首古典风格的配乐都是(专门选择)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的。LSO Discovery项目旨在让社会各界都有机会欣赏到伦敦交响乐团的精彩演出。在这个项目下,每年,乐团都会在伦敦的特拉法尔加广场举办免费的夏季露天音乐会。这些活动都展现了乐团的合作精神,也彰显其不懈的追求——要尽一切可能让音乐走近大众,让尽可能多的人能欣赏到音乐。

LSO Discovery 项目设立于1990年,至今仍是英国领先的音乐教育项目。从2003年开始,项目活动在一直在圣卢克斯音乐厅举办。这个演出场地是一座废弃的老教堂,经过大规模的修复后成为演出场所,许多教育和普及类的活动都在这里举办,这里还会举办一些面向当地社区的音乐会,旨在作为启蒙演出引领更多的人进入古典音乐的殿堂。LSO Discovery项目中的许多活动都会制作成数字资料广泛传播,因此,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学生和教师,即使不能亲临现场,也仍能从这些活动中获益。项目还着力培养和造就下一代音乐人才,因此,它还会为刚刚崭露头角的年轻演奏家、作曲家和指挥家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和培训机会。

伦敦交响乐团是一个极富进取精神的成功的创意团体,历来重视创新,也正是凭借着不断的创新,它才能始终保有重要的地位,始终跟得上时代的脚步。1999年,乐团创立了自己的唱片厂牌SLO Live,在交响乐现场演出的唱片录制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这一厂牌致力于应用最新的数码技术,已经成功挺进数字电影、蓝光音频、下载和流媒体播放领域。此外,乐团还启动了新的LSO Play项目,它是一个基于网络的视频播放器,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多角度观看乐团的演出,能看清音乐家们的一举一动,甚至脸上的表情。多年来,伦敦交响乐团凭借着强大的进取精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英国商业领域非常重要的文化企业,其75%的收入都来自自营业务。

未来,伦敦交响乐团将不遗余力,继续为伦敦和全世界奉献美妙的音乐,乐团将与巴比肯艺术中心、伦敦博物馆和盖德霍尔音乐与戏剧学院携手构成伦敦重要的文化地标。乐团能够常驻巴比肯艺术中心得益于伦敦市法团的资助,伦敦交响乐团还是英格兰文化委员会的国家代表机构之一。乐团还在世界许多其他地方驻场演出,包括纽约、巴黎、东京等,与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合作关系也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与英国国内及国外的所有伙伴的合作关系对伦敦交响乐团都非常重要,乐团也十分感谢各界资助人的慷慨资助。这是因为有了这一切,乐团才得以与时俱进,不断呈现精彩的演出。

节目单

2月22日

小提琴协奏曲              西贝柳斯 曲

小提琴独奏:尼古拉•齐奈德

——中场休息——

第四交响曲               马勒 曲

女高音:克里斯蒂安娜•卡格

2月23日

第七交响曲               西贝柳斯 曲

——中场休息——

第二交响曲               拉赫玛尼诺夫 曲

*曲目以现场演出为准*

相关领域
娱乐